- 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
- 杨晓冬
- 2909字
- 2021-03-12 19:17:55
3.2 人之初,勤创造
创新能力在个人幼儿期的形成是个有趣的跨学科的课题,涉及心理学、认知学、神经学等学科。伯克利大学的心理学教授Alison Gopnik在《婴儿也是哲学家》(The Philosophical Baby)一书中对婴幼儿的思想和认知形成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中有很多的观点和创造力密切相关。
3.2.1 成人的研发部门
Alison Gopnik认为幼儿是成人生活的研发部门。2~3岁的幼儿就很善于构建“非真实的世界”(counterfactual world),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任意驰骋。同时,幼儿可以清楚地甄别现实世界和非真实的世界,并知道自己只能通过想象力与非真实的世界互动。
非真实的世界给了幼儿一个完全无风险的空间,幼儿可以在这个空间随意构想和验证他们慢慢从现实社会中学习到的因果链和逻辑联系。这种完全没有压力的自由探索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行的,因为这会受到客观条件和社会冲突的限制。在现实社会中个人不可能上天入地,同时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必须以不损伤别人的利益为前提。但在非真实的世界中,幼儿可以无成本、无风险地去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就像企业的研发部门一样。幼儿通过各种想象中的实验来构想非真实世界中的各种可能,甚至通过包括“过家家”在内的各种角色扮演游戏来演绎非真实世界中的各种角色,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幼儿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得以发展,为其成人人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3.2.2 灯笼和探照灯
乔布斯说过创新就是把原来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他把手机、个人电子用品、音乐、游戏等联系起来创造出了一系列伟大的产品。我们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创新能力解释为能够联系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系的领域、信息和事物并以此创造出全新的组合或事物的能力。
这样的联系能力要求个人的注意力,也就是对外展示的认知能力,比较分散,不能太聚焦,从而可以捕捉到不同的信息和刺激,不会形成先入为主的意识并对外部更多的信息视而不见。幼儿对外的注意力系统就像一个灯笼,光线强度不大,很柔和,但是可以照到一定区域内所有的角落。而成人的注意力系统更像一个探照灯,有的区域由于关注可以照得非常亮,细节非常清楚,而其他没有被关注的区域就是一片漆黑。伊利诺伊大学的Dan Simons做的“看不见大猩猩”实验充分证明了在没有关注的前提下,人们对外部的景象可以是视而不见的
。幼儿的注意力体系会更加分散,如果我们对幼儿来做同样的实验,可以预见“视而不见”的程度会降低。2015年,Cary Stothart、Walter Boot和Dan Simons做了一个实验,发现年龄每上升10岁,出现“视而不见”的可能性增长了1.3倍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具体的目标会引导个人的注意力
,而宝宝的注意力系统展示“灯笼”的特性也符合宝宝在幼儿期不会给自己设定具体目标的事实。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系统逐渐成形,神经系统的网络连接点越来越多,但同时一些使用率不频繁的神经支路将慢慢消失,而那些高效的、使用频繁的支路会留下,慢慢地形成高效的神经主干道,幼儿的注意力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从灯笼到探照灯的转变。
3.2.3 无负担的记忆
记忆力是个体对内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将能够被意识所回忆过去的经历称为外显记忆。外显记忆又分为事实型的记忆(semantic memory)和叙事性的记忆(episodic memory)两种类型。事实型的记忆(又称语义记忆)指记住了某个事实,比如说云南省的省会是昆明,这个事实我记住了,但是这个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知道这个记忆的形成过程本身也没有什么意义)。而叙事性的记忆(又称情景记忆)基于情节,某个记忆的最终形成和来龙去脉都历历在目,比如说“初吻”:那是一个朦胧的阴雨天,他穿着一件帅气的针织衫……叙事型的记忆组成了个人的人生经历
。
4岁以下的幼儿还没有形成持续的内在意识流,他的记忆时断时续,混在一起。这个时候的幼儿在没有外人的帮助和提示下很难想得起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很难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心理学家认为这个阶段幼儿的叙事型记忆还没有形成,他们很难对自己有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时间轴认知。因此,和成人不同,幼儿的思想和行为没有目的,他们不会有长期的目标,不会意识到现在好好学习就是为了未来可以出人头地。同时,幼儿也不在乎某个观点和情绪的源头。由于记忆没有负担和成见,幼儿很乐意接受建议和变化,不会墨守成规,因为对他们而言,成规是不存在的。
3.2.4 宝宝就是创造家
宝宝对内和对外的认知系统的特性决定了宝宝是个创造家。对外,灯笼属性的认知系统可以无差别、无歧视地捕捉和获得外界的信息。当这些信息内化的时候,宝宝无负担的记忆力系统又会照单全收,并且会很自如地在非真实的世界中完成各种加工和组合。因此,宝宝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学习机器,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的因果链可以在短时间发生很大的变化。
成人的情况有所不同。首先,成人探照灯式的注意力系统总是会有很多黑暗的盲区。其次,成人的叙事型记忆已经形成,已经有很多先入为主的经验和自我认知,对于新观点的接受程度就会降低。如果新观点和成人已有的叙事型记忆和偏好有冲突,成人就会本能地排斥这样的观点。这两个原因使得成人的创造力相对宝宝而言会有所减弱。
但是,创造力和创新力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创新最终是要体现在成果之上,而不能只停留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层面。宝宝的创造力虽然较强,但这样的创造力是本能的,没有目的和方向的。宝宝可能绘出奇思妙想的涂鸦,但是不能产出一个伟大的画作。成人基于叙事型的记忆有了控制、计划和为未来埋下种子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可以将创造力往合适的方向引导并最终形成创新。
造物主似乎将创新的钥匙一分为二,一半给了幼儿,另一半给了成人。幼儿有很多的创意,展现出很强的创造力,但是因为没有方向感和目的性,最终很难形成创新。而成人有了方向感和目的性,但是产生创意的能力却羸弱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也很难实现创新。只有把这两半钥匙合在一起,才可以打开创新的大门。这意味着要实现创新的成人必须有一个“宝宝”活在他的内心深处。这个宝宝是他的创意引擎,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意,供他有目的和有选择地实施。
5岁的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我们不得而知仲永幼儿时展现出来的创造力具体是如何形成的,但是我们可以猜测仲永对外对内的认知系统都是非常完善且臻于一流的。他不停地从外界获取蛛丝马迹的启示和零零碎碎的信息,饥渴地将这些信息全部收录,并在他自己想象的“非真实世界”中不停地打磨、优化和组合,最终形成他一鸣惊人的首作。
很明显,仲永的创意宝宝没有跟着他一起长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不知所踪了。究其原因就是仲永在父亲的迫使下,没有采用任何的手段和养成任何的习惯来呵护与培养自己的创意宝宝,创意宝宝的能量逐渐衰退并最终消失殆尽。与方仲永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蔡文姬,相传6岁时,蔡文姬就可以辨别出父亲弹琴时哪根弦断了。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看到女儿有如此天赋,便悉心培养,终于将女儿培养成为一代才女。虽然蔡文姬生活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颠沛流离,经历了很多的人生遭遇,但是她的创作能力和才情似乎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磨难有明显的减弱,归汉后依然可以创作出《胡笳十八拍》这样的千古佳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姬的“创意宝宝”在14岁前一直处于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之中,受到蔡邕的呵护、引导和培养,长得足够的健硕,经受住了剧变与风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