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和作者杨晓冬老师相识于美国杜克大学。长期以来,他致力于中国式创新的研究工作,这本《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是作者于2015年2月出版的《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的姊妹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创新环境和创新主体之间潜在的联系。

我的理解,杨老师通过分析个人、团队以及组织三方面的辩证关系,重点说明和论证了中国式创新环境与主体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以创新者和创新团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建筑设计师、作曲家、画家到服装设计师,从海尔到3M公司,通过挖掘创新背后的故事,论证了创造力先天形成和后天巩固的必然联系。着重围绕如何培养创新要素,打造创新环境,明确提出“中国式创新”要以人为本的核心观点,这是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基础。然后通过导入情商这个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进一步论证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更充分说明了个人创新能力发挥与团队创新价值创造的必要联系。

这本书涉及建筑设计师,也涉及我的同事,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的关注。就我的理解而言,创新不仅局限于器物层面,更是一个涵盖了思想、行为和文化的完整系统。我们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驱动与内核,也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60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中华文化、打造中国设计、促进科技进步、引领行业发展,这是我们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创新的根基,更是文化体现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与力量。就治企而言,不存在任何现成的“最先进”“最好”“最科学”的管理模式可以照搬照抄,只有“最适合的管理”。不同行业背景和文化类型的企业,管理与创新的理念与措施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也要结合自身企业实际和文化特点形成个人的独立思考,因地制宜,让个人、团队和组织才能在创新中找准定位,方能有所收获,真正发挥创新的价值,不辜负作者分享之意。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修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