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
- 杨晓冬
- 1086字
- 2021-03-12 19:17:49
前言
马前张保
2015年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作品《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在该书中,我调研了60多位中外企业的高管,并对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其他研究机构的上万条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从流程、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对创新战略理论和“中国式创新”作了系统化的论述。在其后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我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多次的反思和验证,看到了一些论述层面的不足和理论构架的欠缺。在不停地积累经验和知识的同时,我一直在寻求一个可以对自身的理论构架进行重新梳理和重新构建的契机。2016年5月12日,我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他的到来给了我继续创作的灵感和极大的信心。妻子翟一帆和其他家人一如既往地给予了无条件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可以相对比较聚焦地开始新书写作的相关工作。新书《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剖析中国式创新的特点。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润生先生在为《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所做的序言中指出,“中国式创新”任重而道远,但意识的新发展推动人的自我创新,形成创新的特定形态——创意,将推动中国经济从“产品经济”向“创意经济”进步,带来中国式创新的新阶段。我新的研究方向顺应了陈董事长的思路,即从人的思想和意识的发展开始,探讨创新是如何在个人、团队和组织层面最终形成的。为了获得更具有适用性和普遍性的成果,和《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相比,《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有了以下调整:
· 研究的对象不再以中国国有企业为主,而会覆盖多种类型的个人、团队和组织;
· 研究的对象将涵盖更多的“90后”“00后”等新生力量,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和中国式创新的未来;
· 研究的方向不再以商业创新为主,而会涉及艺术创作、体育、科研等同样需要大量创新的领域。
《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的写作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研,特别感谢参与调研的组织、团队和个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本书就是空中楼阁。同样地,书中依然会多次进行中西方对比,不比不知道,对比可以展示中西方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的异同。
中国式创新英文名为inLongvation,是创新innovation的变体,Long为龙的发音。用dragon来指中国龙其实是不太恰当的,因为dragon多指恶龙,而中国龙则是崇高地位和祥瑞的象征。因此,用Long来代表中国龙和中国,将其植入到innovation之中,就变成了inLongvation——中国式创新。《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是《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的姊妹篇,继续探寻“任重而道远”的中国式创新的秘密。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各位读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81124313@qq.com与我取得联系。
杨晓冬
2017年于云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