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
- 杨晓冬
- 965字
- 2021-03-12 19:17:50
第1章 姊妹齐上阵
《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探讨的是创新产生的环境和所需的配置。文化是创新产生的土壤,流程是创新产生的动态配置,结构是创新产生的静态配置,三者共同形成了创新的环境。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合理的安排,创新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但是该书并没有深入讨论创新中人的因素,包括:创新能力是如何形成的?个人如何培养创新能力?由个人组成的团队如何加强整体的创新能力?企业或其他组织如何实现个人创新能力的集体呈现?等等。《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诚然,要回答这些问题不可能完全脱离开创新产生的环境和所需的配置,但是《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将更聚焦于创新的生产单元和主体,也就是个人和由个人组成的具有不同规模与特点的集体。
两本书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并没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也没有互相的依存性。广大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和兴趣,从任何一本书入手,两本书各有自身的框架和体系。作为研究者,我的目的是完成创新研究的拼图,该拼图至少有两个组成部分: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主体。这两本书摆在一起,基本上完成了创新的拼图。
本书将依照个人、团队和组织逐步展开,相关的案例和故事穿插于其中。在一些关键的节点,我还邀请了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的大二学生熊大双同学帮助画了一些插画。大双同学的插画很好地将一些关键的信息可视化,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此表示十二万分的谢意。大双同学的双胞胎妹妹熊小双大学专业是法律文秘,和书中调研过的20对双胞胎一样,姐妹俩最终展示出了不一样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除了插图,我还在一些章节的最后用图文总结和升华该章节的内容,便于读者形成简单直接的可视化印象。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给各位读者传递的信息基本上都在图画里了。
在本书正文之后,我将对《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谈过的两个主题进行一些反思、总结和补充:蓝海战略和颠覆式创新。如果未来《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再版,这一部分会添入其中。紧接着就是附录,和本书展示的结论相关的数据分析过程都放在附录中,以使广大读者阅读正文的时候不会看到太多黑压压的数据,对数据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附录中一探究竟。
最后要对抽出宝贵时间帮我写序或推荐的各位组织管理家、研究家、教育家和艺术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