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Foreword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资源、资金、廉价劳动力的高投入所推动的粗放型、外延型、速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诸多弊端,如整体效益低、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裹挟之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工业发展也面对诸多挑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党对实现工业化目标提出的重大方针。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发展,不能通过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来实现,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书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及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人口就业、地区差距等重大问题,探寻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特点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书对国内外有关新型工业化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理论进展、内涵、特征及模式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结合国内外工业化发展经验,深入剖析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并从科学发展观、内生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增长理论和演化经济理论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理论基础。厘清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并且对国外主要工业国的工业化模式进行归纳总结,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与模式构建提供现实基础。本书还构建了系统的基于综合赋权法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基础上,为了对我国特色工业化水平进行测度以把握其进程,本书特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提出了主观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并构建了一个包含目标层、3个准则、8个主题和34个指标四个层次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研究,本书对我国以及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随着年份的增加保持总体上升的趋势。2005—2008年总体的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平均年增加率仅为12%;2008年之后新型工业化出现迅猛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16%。各地区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状况的测度结果表明,新型工业化发展进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城市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普遍处于中级阶段,而大部分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底层的地区则是我国的西北部地区。

本书在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内涵,借鉴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测度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路径和模式。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方针,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迅速地使我们赶超发达国家,成为真正的强国。以内生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理论为理论指导,借鉴国外新型工业化经验和典型模式,以中国特色为切入点,以动力创新、产业创新和要素创新为驱动力,以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区域协调和国内国外统筹为保障,以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大转变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最后,本书提出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即依托动力创新、产业创新和要素创新“三大创新”和兼顾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区域协调和国内国外协调“四个统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谢春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