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研究心理学史的意义

(一)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

1.心理学史不仅是联结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它也是整合当代心理学各个领域、各种取向、各种理论流派的一种力量。

2.心理学史对于心理学系学生来说,是把握当代心理学全貌所必不可少的知识。从历史进程中发现心理学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各种理论观点之间的连贯性和统一性,这是克服心理学的分裂困境,实现心理学统一的必要途径。

(二)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理论思维的培养

对于心理学系的学生来说,理论思维是不可缺少的,而实践证明心理学史的学习是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在学习心理学史的时候,我们通过对心理学史上的理论体系的分析,通过对心理学家是如何提出问题、论证观点的考察,通过对心理学流派来龙去脉的梳理,必然使我们的思维、判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培养出较高的理论素养。

(三)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性思维指的是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能力。在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对心理学历史知识的分析和领会,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于研究的选题,问题的讨论和正确认识各种人物和理论是有帮助的。

二、心理学的历史观

(一)库恩的范式理论

1范式的基本含义

(1)从心理方面来说,范式是科学群体的共同态度和信念。

(2)从理论方法上来说,范式是科学群体所公认的“理论模型”或“研究框架”。库恩认为,范式的形成是学科成熟的标志。

2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依据“范式”概念,库恩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1)前科学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范式还没有形成,学科内部学派林立。依据库恩的观点,心理学目前就处在这一阶段。

(2)规范科学时期。稳定的科学范式开始形成。大部分科学家依据范式进行研究,对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疑。

(3)反常与危机时期。当与范式不一致的现象经常出现时,科学家对于范式的信心逐渐动摇,产生了分歧和混乱,学科由此丧失了共同的研究基础。此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危机时期。

(4)科学革命时期。反常导致革命,科学革命是以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是科学面貌的根本改观。

(5)新的规范科学时期。通过革命,新的科学范式得以确立,科学重新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规范科学时期。

(二)巴斯的理论

1心理学的四次科学革命

美国心理学家巴斯认为心理学早已进入了规范科学阶段,并且已经历了四次科学革命:

(1)从构造主义到行为主义的革命

构造主义心理学以内省的方法研究意识的构造。它的科学范式有这样几个方面:

a.实验内省的方法;

b.以意识构造的分析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c.由于需要个体的内省作为研究的途径,内省的主体必然被看成是积极的、主动的。

行为主义以新的范式取代了构造主义的旧范式。行为主义的科学范式包括的内容是:

a.客观实验的方法;

b.以可观察共证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c.由于把个体看成是受刺激和反应控制的,因而个体被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

(2)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革命

无论是早期的行为主义还是新行为主义,都不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当成主体进行研究,而是把人当成一种客体,当成消极、被动的有机体。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改变了这种状态,确立了一种新的范式。认知心理学的范式包括以认知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感知、记忆、思维等内部过程,并把人的心理过程看成是积极的、主动的,从而再次确立了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主体地位。

(3)精神分析的革命

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革命产生于实验心理学的内部,而精神分析的革命却产生于实验心理学的外部。在弗洛伊德之前,理性和意识是人的突出特点,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理性和意识支配的。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是受无意识支配的,是非理性的,人的一生决定于本能的力量和早期经验的作用。这一范式在某种程度上同行为主义的范式有着共同之处,因为两者都把人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客体,是为某种力量所决定的。

(4)人本主义的革命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把人看成是客体的决定论模式,认为人是积极的、主动的、自主的,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的命运。

2评价

(1)肯德勒认为,巴斯所谓的革命并不能称之为革命,而只能称之为进化,因为革命带有破旧立新的性质,是旧范式的彻底推翻和新范式的建立。但在心理学中,从一个学派向另一个学派的过渡并不带有这种性质。

(2)根据库恩的观点,范式是某一学科内的所有科学家都共同接受的。而巴斯所提出的心理学的四次革命中所形成的范式没有一个享有这种特点。

(3)库恩认为,目前的心理学还不曾存在一个公认的科学范式。因此,心理学还不是类似于物理学那样的“规范科学”。但是,库恩的科学史模式是物理学的模式。如果我们照搬这种模式,就会陷入“物理主义”的泥坑。心理学家必须考虑心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三)沃特森的范畴理论

心理学虽然没有库恩所说的范式,却存在“类似于范式的东西”指导着心理学家的研究,规定着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它就是范畴。

1范畴的定义

范畴(prescription)一词也可译为规定、规范和法规等等。它是心理学家所采取的一种态度或价值观,这种态度和价值观决定着他对心理学基本问题的解释,使他的行为自觉地与范畴所规定的原则相一致。

2范畴和范式的关系

(1)相同点:

它们都是一种态度或信念,也都是一种具有导向性的理论框架。

(2)不同点:

范式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只有一个,而范畴却可以有多个;

就使用的范围来说,范式是某一学科的科学家所公认的,而范畴则是某个学派甚至学派内的某个群体所信奉的,其范围明显小于范式;

就表现形式来说,范畴总是有它的对立面,往往以对立的形式呈现,如理性与非理性、中枢论对外周论等等。

3十八对以对立形式呈现的范畴

沃特森认为心理学内存在着十八对以对立形式呈现的范畴:

(1)有意识的心理主义与无意识的心理主义。强调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事件和心理活动,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上的观点构成了有意识的心理主义;而强调心理事件的无意识特性,以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重心的观点则体现了无意识的心理主义。

(2)内容上的主观主义与内容上的客观主义。把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或研究对象定义为个体主观的心理活动、心理事件或经验的观点属于内容上的主观主义;而把研究对象限制在个体可观察的行为的观点则应属于内容上的客观主义。

(3)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心理事件都是由某种先行的因素所决定的,因而我们可以依照先行事件解释心理活动;非决定论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可以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

(4)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所要探讨的是心理活动和心理的功能;而构造主义探讨的则是心理的内容或意识的构造。

(5)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归纳主义认为应从个别的事实和观察入手,在积累足够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一般性的假设;演绎主义则强调从一般性的心理假设着手,从已知的理论推论出未知的事实。

(6)经验论与唯理论。经验论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理论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本身所固有的观念。

(7)机械论与活力论。机械论以机械的观点解释一切心理事件和心理现象;心理学中的活力论强调意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心理现象的有机性,认为对心理与意识的机械分析无助于对其本质的认识。

(8)方法论的客观主义与方法论的主观主义。强调研究方法的可观察性、共证性、重复性构成了方法论的客观主义;强调研究方法应适合意识和心理本身的特性,认为自然科学的客观实验方法不适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构成了方法论的主观主义。

(9)元素论与整体论。元素论认为只要理解了组成整体的元素,就可以对整体有清楚的了解;整体论把整体的研究放在首位,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0)一元论与二元论。唯物的一元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惟一本源,唯心的一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惟一本源;二元论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世界上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二者之间要么是平行关系,要么是互动关系。

(11)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可以在自然的框架内得到解释的观点构成了心理学中的自然主义;超个人心理学家则认为自然原则并不足以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如高峰体验、瑜伽现象等等,他们主张以超自然的原则解释某些心理现象。

(12)一般规律的研究与特殊规律的研究。一般规律的研究强调发现适合于所有人的、普遍的、一般性的心理规律;特殊规律的研究则把重点放在适合于个体特殊的心理规律上。

(13)外周论与中枢论。把心理事件的起因置于身体之内还是身体之外是划分外周论和中枢论的一个明显界限。

(14)纯科学观与功利主义观。纯科学观反对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认为那并非心理学的内容,而属技术范围;功利主义观追求心理科学的功用,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能服务于社会。

(15)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把区分心理现象在性质上的不同作为重点;而量的研究者强调心理过程的数量化。

(16)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理智、智慧和意志的主导作用,认为理性能战胜情感,意志能支配情绪;非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的心理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理性处于从属的地位。

(17)静止观与发展观。静止观以不变的模型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事实;发展观把心理事实置于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以动态的眼光看待这些现象。

(18)静态论与动力论。静态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心理现象中持久的、恒定的一面;而动力论则注重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动因方面,力求寻找深层次的原因。

三、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

(一)历史编纂学的定义

撰写心理学的历史并不是对心理学的历史事实进行客观的和无偏见的记载和叙述,它涉及历史事实的选择和处理,也涉及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这就是历史编纂学的有关问题。

(二)心理学史编纂工作的阶段

1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60年代,心理学史的写作是由心理学家自己来完成的

这种编纂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记载心理学许多研究的细节和鲜为人知的奇闻和轶事,但是这种心理学家往往跳不出自己的圈子,仅仅从学科内部看待心理学的发展过程,过高估计心理学中“伟人”的作用,忽略了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因素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2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史”运动

新史的编纂方式更强调心理学中普通的人物和一般的事件,强调不仅要记述历史事实,更要分析人物的功过是非,评价其对心理学发展所做的贡献。新史抛弃了“伟人说”,更注重分析时代精神的作用和外部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三)心理学史编纂学的原则

1描述对反思

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是历史编纂学中的一对对立范畴。任何历史的撰写,首先就是对历史事件的描写。但是这样的历史仅仅是一种观念和事件的记载。现代的史学家更强调反思,强调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批判。

2客观性对主观性

历史并不是对过去事件的客观记录,历史是选择和解释的产物,它反映了心理学史家的主观意识和见解。

(1)历史的主观性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

(2)对于历史事实的认定也表现出主观性。心理学史家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选择一些事件作为历史事实,另外的事件则被排斥在历史事实的范围之外。

(3)在历史资料的选择上,主观性也发挥着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历史的主观性而放弃对客观性原则的追求。

3现在主义对历史主义

(1)现在主义根据现在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来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科学的现状是最佳的状态。

(2)历史主义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置于历史的情景中,根据那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来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

(3)历史主义的客观态度是我们所推崇的。但是由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带有现在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超越现在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局限,既强调历史研究的现代价值,又不忘历史主义的客观态度。

4内在史观对外在史观

(1)内在史观把科学看成是自我包含的,它认为心理学的发展是“伟人”通过自身的天才和实力推动的,学科外部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对心理学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外在史观认为心理学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部分,心理学的发展反映的是意识形态的影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5伟人说对时代精神说

(1)伟人说或人物决定论认为历史是伟人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天才而创造的,没有这些伟人,历史就要改写。以这种观点写出的历史强调的是杰出的科学家所做的研究和贡献。

(2)时代精神说认为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氛围、政治经济的特征决定了伟人能不能出现,决定了这些伟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那些被称之为伟人的心理学家仅仅是时代精神的代表,如果没有时代精神的支持,再杰出的天才人物也会被历史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