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8字
- 2021-06-11 09:52:42
上篇 心理学思想史
第1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代哲学心理思想的九大基本范畴
(一)人贵论
人贵论是主张万物以人为贵的思想理论。它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定胜天(自然)”。人贵论的四种学说:
1得气说
认为人为贵是由于人得有“天地之精气”“五行之秀气”的禀赋。
2智慧说
认为人的智慧高于其他动物,所以人最为聪明宝贵。
3道德说
认为道德是人区别禽兽的重要标识。
4能劳动、直立、语言说
将能劳动、直立、有语言作为人优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二)形神论
形神论即心身论,是说明心和身、心理和生理关系问题的思想理论。
(三)心物论
心物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心理和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心物论思想认为“物”决定着“心”,客观事物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但不同思想家的具体提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1“遇物而能貌之”说
这是墨家的心物观。《墨子》说:“知,接也。”
2“精合感应”说
这是荀子提出的心物观。
3“感而后应”和“感而后知”说
前者出自《管子》,后者出自《吕氏春秋》。
4“物至神应,应与物接”说
出自《淮南子·原道训》,认为“神”能反映“物”是感应关系。
5“内外之合”说
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中主张内外合才产生感知,产生心理、精神现象,离开对物的感知就不能产生精神、心理活动。
6“在外之资”“缘外而起”说
明代王廷相认为人的精神、心理不但“必藉形气而有”,而且必须有“见闻在外之资”,是反映了外界事物“缘外而起者”。
(四)性习论
性习论是关于人的生性与习性关系的思想理论,它跟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问题有密切联系。
(五)知虑论
知虑论是中国古代关于认识过程的思想理论,它论述感知和思维心理过程的问题。
(六)情欲论
情欲论是关于情绪、情感和欲求、欲望的思想理论。主要包括六情说、七情说、情二端论和寡欲、节欲、导欲等思想。
(七)志意论
志意论是中国古代关于意志问题的思想理论。
(八)知行论
知行论是关于知和行的关系的思想理论。
(九)智能论
智能论是中国古代关于智力与能力的思想理论。
二、中国古代实验心理学的萌芽
(一)中国古代“脑髓说”的生理心理思想与物理心理思想
1《黄帝内经》的生理心理思想及其发展
该书认为,各种心理现象都产生于一定的生理构造。《黄帝内经》已涉及脑的解剖构造。
2刘智《天方性理》关于脑功能的生理心理思想
全书有关脑功能的问题主要见于图传第三卷。
(1)《内外体窍图》与大脑总觉作用的思想。
(2)《知觉显著图》与大脑功能定位的思想。
3王清任“脑髓说”的生理心理思想
王清任(1768~1831)是我国古代首位真正在解剖生理的基础上提出“脑髓说”的人。
4郑复光色觉论的物理心理思想
清代物理学家郑复光在《镜镜冷痴》中阐述的关于色觉的研究对后世影响较大,而且含有物理心理思想。
(1)五色说
郑复光认为,白、鹅黄、大红、青、黑是众多颜色中的五种基色,被称为“正色”,其它种种颜色都是由这五种颜色变换而成的。
(2)颜色混合
郑复光进一步考察了颜色混合的心理规律,并且编制了颜色混合关系图。例如,白与鹅黄混合得到的颜色是淡黄。
(3)颜色对比
光照的强度不同,物体表面的颜色显现度就会不同,其关系成正比,而物体本身的颜色会随着光照体颜色的变化而变化。这些论述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合乎心理物理学科学道理。
(二)中国古代的心理实验与心理测验的思想
1中国古代的心理实验思想
(1)关于错觉与感知规律的“效验”
据《列子·汤问篇》记载,春秋时期有两个儿童为日出、入时和日当午时的远近争论不休。王充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精心设计了两个“效验”:一是将三丈长竹竿在屋内直立与斜倚的效验;二是一人坐堂另一人在屋上行走的效验。他以此得出的结论是“日中为近,出入为远”,这是正确的。
(2)注意的分心实验
《韩非子·功名篇》记载了我国最古老的分心实验,“左手画圆,右手画方”。这跟西方近代的口诵同时手写另一首诗的设计很相似。
(3)古代残酷的“剥夺实验”
中国古代由于政治斗争等原因,将幼儿囚禁数十年才放出来,造成了一些异常的心理状态和低水平的心理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剥夺实验”的作用。
(4)关于动物心理的观察
宋代张载在《经学理窟·学大原下》说:“于如不欲犬之升堂,而扑之,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适从,虽日挞而求其不升堂,不可得也。”这里的“挞”与“食”的刺激,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反射活动。求食对狗来说是更强的刺激,故“虽日挞而求其不升堂,不可得也”。把它视为动物学习的心理实验是不为过的。
2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验
古代心理测验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的贡献:
(1)运用问答法鉴定人的心理;
(2)运用七巧板进行非文字智力测验;
(3)以等级和数量指标评定智力和品性。
三、中国古代几位最重要的心理学思想家
(一)孔子
1基本观点
(1)毕生发展观
孔子承认人的心理发展的继承性与提高性,认为年轻一代一定能够超越前人,《论语·子罕》记载:“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子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心理的特征和不同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毕生发展的观点。
(2)性习论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中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东西是接近的、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学习与熏染的结果,而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别。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学知论
孔子既有生知论的观点,如所谓的圣人和善人,又有学知论的观点,如孔子说得最多的君子。
2学习心理思想
孔子全面考察了学与闻见、学与思、学与习、学与行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
(1)孔子认为学习过程是由积累到贯通的过程,主张以积累丰富知识。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又必须加强思维,把知识贯通起来。
(2)孔子认为学习的态度很重要,因为学习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没有正确的态度是无法完成的。
(3)孔子的学习观是辩证的,他也看到了学习可能带来的弊端。
3德育心理思想
孔子的德育心理学原理可以用他在《论语·学而》的一句话来概括:“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1)“学”,朱熹解释为“效”,即效仿。德育要有榜样,要引导人们去模仿,记诵之学是无效的。
(2)德育强调反复实践。
(3)德育必须有情感的反馈,必须使受教育者从情感上产生共鸣。
4差异心理思想
(1)关于智力,孔子把人智力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种类型,同时认为有的人能“闻一知十”,有的人则只能“闻一知二”。说明人在智力的悟性差异是相当显著的。
(2)在性格方面,他把人的性格分为“狂者”“中行”和“狷者”三种类型,他在《论语·子路》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他还较详细地描述了性格特性方面的个别差异。
(3)在能力方面,虽然在《论语》中没有孔子关于能力类型和能力品质的论述,但能力差异的心理思想是存在的。
(二)荀子
在《荀子》中,有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基本观点如下:
1形神观
在形神关系的问题思考上,荀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明确肯定形产生神的思想家。
2心物观
在心与物,心理与客观现实的问题上,认为神非由神自生,必感于物而后生的,这属于唯物主义的心理学思想派别。
3认识心理思想
关于认识活动,他认为感官必须与外物接触才能产生感性认识,他把客观世界看成是认识的源泉。
4情欲心理思想
(1)情
荀子既指出了情的不同分类,也把情看作是性的表现形式,指出了情的本质。
(2)欲
①荀子认为欲望是先天禀受而来的,是人皆有之的一种自然本性。
②欲不可去与不可尽。
③导欲与节欲。
5性习心理思想
荀子以提出性恶论著称于世,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恶的,善是后天人为得到的。他在《性恶》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1)荀子界定了“性”“伪”的含义,认为“性”和“伪”应当是分开的。所谓的“性”即生性、自然本性、先天因素;“伪”即习性、社会本性、后天因素。
(2)荀子还看到了“性伪之合”。它较“性伪之分”更富有心理学意义。性是天生的材料(本始材料),而人为(“伪”)则是用礼仪道德加工的结果。
6教育心理思想
荀子在教育心理思想方面提出外铄说,与孟子的内求说针锋相对。其基本主张是:人的知识、智力和品德并非内心所固有,而是在外部条件或因素的影响下获得的。从这点出发,他很重视“积”(人的主观努力)与“渐”(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教育中的作用。
(三)王充
1基本观点
(1)形神观
在形神关系的问题上,王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形朽神亡”的论断。王充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的看法虽然是不科学的,在当时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2)心物观
在这个问题上,王充提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的命题,认为形体不能直接产生心理,必须有气作为中介。
2知虑心理思想
(1)感知
①王充十分重视感知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②王充提出了关于感知的某些规律。
③王充对错觉和幻觉也进行了分析。
(2)思维
王充十分重视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感知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感知必须与思维结合起来。
3情欲心理思想
(1)情
①王充看到了情感与需要之间的关系,认为“得则喜,不得则怒”。
②王充认为,情感有增力的功能,当遇到突发事件或激情爆发时,人的力气能大增。但即便如此,他仍主张“以礼防情”“礼情相应”,反对“情不副礼”。
(2)欲
王充将人的欲望分为与生俱来的欲望(主要是生理欲望)和后天形成的欲望(主要是社会性欲望)。生理欲望能对人的行为产生推动作用,但人在欲望面前可以发挥能动作用,节欲或者是纵欲,取决于对利的态度。
4智能心理思想
王充不仅将智与能看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而且还看到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总称“智能”。
5性习心理思想
王充继承并发展了周代世硕等人的性有善有恶论。
6学习心理思想
(1)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认为有知识就有力量。
(2)在知识的来源上,王充反对生知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主张“学知”。
(3)王充认为学习的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4)最后,他注重“效验”,强调以实际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伪。
(四)朱熹
1基本观点
(1)形神观
在形体在先还是精神、意识在先的问题上,朱熹肯定形先神后,形生神发,但他认为先有“气”而后“形”成,再有“神”,没有明确指出心理是由形体活动所产生的。
(2)心物观
在心物关系上,朱熹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万物的根源,不依赖于形体。
2知虑心理思想
朱熹把人的认识过程分为知觉与思虑两大阶段。
(1)关于知觉
①他把血气和头的长相看作是知的生理基础,动物有血气,故有知;植物无血气,故“不可言知”。
②他还把知觉分为“知”和“觉”两个阶段,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2)关于思虑
①朱熹把思虑分为“思”和“虑”两个不同层次的思维过程。“思”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初步加工,“虑”是在“思”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详细、周密的反复审视。
②他论述了记忆与思维的辩证关系,即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记忆的条件。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③他还论述了有效思维的心理条件,认为只有做到“定”“静”“安”,才能“思虑自无不通透”。
3情欲心理思想
(1)情
朱熹继承了张载的“心统性情”说,认为无论性或情,都是受心统辖的。
(2)欲
在把情比作“水之流”的基础上,朱熹又把欲比作“水之波澜”,认为欲是比情更为激烈的心理活动。
4志意心理思想
(1)志
朱熹说:“志者,心之所之。”朱熹的“志”就是一般讲的志向,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
(2)意
朱熹所说的“意”含有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动机的意思。另外,他看到了意与行的关系,先有动机后有行动。
(3)志与意的关系
朱熹是这样说明志与意的关系的:“志是公然主张要做底事,意是私地潜行间发处。”另外他还说道,虽然志与意都是“心之所动”,但志之动是心理对事物的指向,而意之动是去实现志,这是一个“志-意-行”的过程。
5才能心理思想
朱熹所谓的“才”既包含才质,也包含才能的意思。才质与人的形体相联系,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遗传素质;才能则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能力。
6性习心理思想
朱熹认为人性是由“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相结合而成的:前者指人禀理而生、专以理而言、纯粹至善的性;后者指人禀气而生、有清浊善恶的性。
7教育心理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包括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教学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等。朱熹认为教学作用在于变“气质之性”为“天命之性”。
(五)王廷相
1基本观点
(1)形神观
“气”谓之“元气”,王廷相坚持唯物主义的“元气论”。
(2)心物观
王廷相认为,仅仅有人的形体不会产生思想,要产生思想还必须使人与外界事物接触。
2认识心理思想
王廷相认为认识产生的第一步是运用人的感觉器官。正是因为有了感觉器官,人才会有认识的可能。
3情欲心理思想
(1)情就是指人的情绪、情感。王廷相认为,情和认识一样,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只有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了某种主观上的体验,才是情感。
(2)关于欲,他认为欲主要指人的欲望和需求。这种欲望既包括了生理上的欲望和需求,也包括了心理上的欲望和需求。
4才智心理思想
王廷相认为人比其他物种都要高贵,因为人的本性具有智力和才能。正是由于才智,人才能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
王廷相还认为,人的才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而发展起来的。
(六)王夫之
1基本观点
(1)形神观
王夫之认为,气是宇宙的本源,世上万事万物无不由气构成。
(2)心物观
同王廷相一样,王夫之也认为,要产生心理,思想,人就必须与外物相交。同时他还认为,要产生知觉,还必须使形、神、外物三者结合起来,缺一不可。
2认知心理思想
王夫之认为感知的产生有赖于两个因素:其一是人的形体,感觉器官;其二就是外物的直接作用。
3情欲心理思想
(1)王夫之认为情的产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出生之时,人人都有“甘食悦色”之情,然后经过种种变化,慢慢分化出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其它各种各样的情。
(2)王夫之认为“欲”,就是人的欲望或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