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者,此外伤于寒邪,脉浮取之,则涩而不流利,沉取之,亦弦而不和缓。涩主气血不足,弦主邪势紧急,是为病不在表,而在于里也。
“法当腹中急痛”者,此病在于里,脾胃之阳气难当阴寒所侵,寒邪内盛,故为法当腹中急痛也。
“先与小建中汤”者,此虚人之感邪,须以补虚为法。小建中汤有温中补虚,缓痛散邪之能,故当先与服之也。
“若不差,小柴胡汤主之”,此若服小建中汤不差,是为少阳之枢转无力,须再与小柴胡汤,扶正气以逐邪,其病自愈也。
先治其虚,后治其余,此百病之治,皆当如此也。先散其邪,不补其虚,则病不得愈,是为治非其法,必成为治逆也。邪气入里而腹痛,当与小柴胡汤主之。柴胡汤中本有补虚之药,反先与小建中汤者,此柴胡汤之用最怕脾虚,因其阳脉涩,阴脉弦,是为脾虚而肝乘,故而先与小建中汤。脾气得复,再与服之,自可以无虑也。
小建中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芍药 六两  生姜 三两  胶饴 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桂枝汤中,桂芍之量相等,为调和阴阳之方。小建中汤中,芍药之量倍于桂枝,为补阴生阳之方,是为阳生于阴,欲补中焦之阳者,须以补阴之芍药为主也。甘草之味甘,与桂枝之辛相合,则化生阳气,与芍药之苦相合,则化生阴津,故阴阳之虚者,皆须以甘草佐之也。反而更加饴糖一升者,取其大甘之味,入之于中焦,因其有补益脾胃之功,故须以此药为多也。
张令韶说:“经隧之血脉,流行不息,今寒气入而稽迟之,入阳络则阳脉涩,入阴络则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以经隧之血络,皆中胃之所生,更得小柴胡汤,以转枢机,枢机利则经隧之血脉通矣,通则不痛也。”“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此言呕者,为胃气之上逆,而味甘之药,可补胃以壅气,与呕者不宜,故为不可用也。
医案
1.胃痛
李某,男,34岁。患胃脘疼痛,已经数年,惟得暖则痛可缓。平素最畏着凉,如天气寒冷,气候一变,则精神疲倦,而难以支持。饮食不多,大便溏软。曾多次做胃肠造影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遍服各种方药皆不效。诊其脉浮取为涩,沉取则弦;视其舌白润无苔。更见精神不振,面苍神疲,是为中阳式微,土虚木旺之证,应与小建中汤。
处方:桂枝9g,白芍18g,炙草10g,生姜6g,大枣5枚,元胡10g,川楝10g,党参10g,饴糖30g。水煎服,日服两次,五剂。
二诊:胃痛已止,食量转增,精神转加,脉已有力。更与方中加柴胡10g,以疏其木气。再服五剂,病愈。(编者案)
:此案胃脘疼痛,暖则痛缓,平素畏凉,饮食不多,大便溏软者,是为阳虚胃寒之所致也。与小建中汤服之,阳气复而胃寒去,其病自愈矣。
2.久痢
王某,女,22岁,工人。有痢疾史,三月前下利又作,疑似阿米巴痢疾,注射依米丁等症状很快消失。但两个月来治疗断断续续,下痢仍然时发时止。现脉微弱而缓,舌苔淡白,恶风,自汗,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倦怠无力,腹中隐痛。大便日行二三次,中杂白垢如涕,或带血色,轻度里急后重。诊断:久痢中虚,营卫不和。处方:小建中汤加白头翁。
桂枝3g,白芍9g,白头翁9g,炙草4.5g,红枣4枚,生姜4片,粽子糖2枚调服。
服二剂后症状消失,观察半年未见复发。[孙宝楚.痢疾病案三则[J].江西中医药,1960(7):38.]
:痢久而中虚者,如只治其痢,不治其虚,则中气不复,其病难愈,须标本兼治以取效。此案久痢而中虚,故与小建中汤加白头翁,是为标本兼治之法。只服药二剂,症状消失,可见用方之当。
3.腹痛
倪某,男,7岁。住院号47950。一诊(1965年10月9日),二三年来时有阵发性腹痛。近40天来尤为加剧,西医诊断为胃溃疡?神经症?X线检查胃窦部稍见粗糙。曾用助消化,解痉,止痛,镇静等药无效。现日夜腹痛,吵闹不安,每餐拒食,仅喜热饮。彻夜难眠,精神疲惫,面色苍白,腹膨而软。二脉沉细而数,舌苔薄白。证属中土虚寒,化源不足,阴阳相杵。治拟温建中土,平补阴阳,以小建中汤主之。处方:
桂枝4.5g,白芍12g,煨姜4.5g,红枣5枚,炙甘草3g,加饴糖(冲)30g。二剂。
二诊(10月11日):药后腹痛即除,知饥索食,初得夜眠,吵闹亦减。腹胀而软,二便通调,脉沉细,舌苔薄带腻。仍须温运调中,上方去桂枝易桂心3g,加陈皮2.4g、沉香曲4.5g。二剂。
三诊(10月13日):诸症均和,胃纳大增,腹胀亦除,精神渐振,但大便略带酸臭,夜眠汗出较多,脉沉细,舌淡苔薄腻。此缘脾运少力,卫阳尚弱,拟黄芪建中汤加味。处方:
黄芪12g,桂心3g,白芍12g,炮姜9g,红枣5枚,炙甘草3g,饴糖(冲)30g,半夏9g。三剂。
药后汗止便调,再以六君加芪芍生姜,调理而愈。经西医复查:未见异常,诸症消失而出院。
原按:脉症合参,本例为中土虚寒之证。其吵闹、拒食、彻夜难眠诸症,乃起于营阴亏少,即是营虚卫浮之侯,此时宜予小建中汤,化生营卫,调和阴阳。二诊时已痛除眠安,但腹胀未去,故加理气之品,且证情重心在里,故以桂枝易桂心。三诊时见汗出较多,为卫气尚虚,故加黄芪固表。[董廷瑶.小建中汤治愈小儿虚寒腹痛介绍[J].中医杂志,1980(12):36.]
:此案为阵发性腹痛,吵闹不安,而又每餐拒食,但从其仅喜热饮,精神疲惫,面色苍白,二脉沉细而数中辨之,可知是病属中虚,而当以补虚为法,故与小建中汤而愈。腹中疼痛之病,医者多以实治,而与行气通便之法,却不知实者固多,虚者亦复不少。
余治里虚之腹痛,予此方而愈者;如一徐姓妇人,患腹痛二十余年。其子在省卫生厅工作,为之各处求医,皆治之不愈。无奈之下,只得托人从大医院购买杜冷丁以解其苦,而用之难以数计。后求余诊,知为土虚木扰所致。予服此方立效,直致终身,病未复发。
又一张姓妇人,患腹痛十余年,于本县治之不愈,乃去京津各大医院,经检查与用药,亦难得其效,因寻余求治。诊其脉涩,便薄,面白神疲,知其病属里虚之腹痛,亦与此方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