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其人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者,此风邪伤之于卫,当与桂枝汤主之,反而以火劫发汗,是为用法不宜也。
“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者,此用火以治其风,风与火挟,不但邪不得去,反而逼迫血气,流溢四散,失其运行之常,循行之度,而成为坏病也。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者,此火加于风,是为两阳相合,风火熏灼,蒸发津液,故为其身发黄也。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者,此风火相合,热盛迫阴,故证为欲衄也,热盛伤阴,故证为小便难也。是为风火之为病,阳气变实,阴气转虚,故而见证如此也。
“阴阳俱虚竭,其人则枯燥”者,此风火相合,始则有伤于阴,终则更竭于阳。阴阳之气,俱虚俱竭,无以充肤泽毛,肌肤失其所养,故病人之形体,为之枯燥也。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此阴津伤、阳气竭,气血不得周遍,虽然阳加于阴,而为汗出。却只能但出于头,剂颈而还,而不得汗出周身也。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者,此胃为津液之腑,肺司气之出入,风火伤于胃阴,则病为腹满;伤于肺气,则病为微喘;风火上升,则为口干咽烂;风火下扰,则或为不大便也。
“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此风火之气,久而不解,津液不生,胃中干燥,则发为谵语。病之甚者,胃气败坏,不顺则逆,而为之病哕也。
“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者,此胃燥而液干,浊气不下,心神不安,更见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者,是为病之危候,难以得愈也。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此症见小便利者,是为津液未尽,仍有治愈之望,而不可以弃之。从而可知,此病之愈否,须当察其小便,以辨人之死生也。伤寒一书,虽重在寒邪伤阳。本条所论,又属于风火伤阴,而风与火合,轻者则气温,重者则气热,是为温热之病,书中皆有所论,于本条中,以明其辨治之法,而不得只以伤寒言之,反而失于仲景之意也。
本条所论,与温热相同。温热伤之于阴,由表而入里,上则为欲衄,下则为小便难,上则为口干咽烂,下则为或不大便。气血不得周遍,故证为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病期日久,津液竭之于胃,故证为病发谵语,甚者至哕。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小便不利,其人不治,是为温热之证治,亦在于书中也。
按:本条论火劫发汗之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