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我200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班,毕业后在广州一家三甲中医院工作。和不少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一样,工作后我很快抛弃了中医,把精力都放在西医及手术上。但随着理论认识的深入,技术的成熟,以及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发现,有一小部分手术是不得不做,别无选择的,但更多时候手术都不是必要的,甚至是多余的。而且,即使手术做得再完美,也不如通过中药治愈的好。毕竟,手术会造成创伤,有的创伤永远无法修复。而手术无法改变患者的体质,治标不治本,难免存在复发的隐患。于是我把丢了多年的中医捡起来再学。中医理论很深奥,独自摸索的过程很艰苦,每取得一个小进步都来之不易。2010年初,科室把我安排到门诊工作,我得以从手术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扑到中医上,加上门诊接触大量的病人,增加了实践机会,我的中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中医的核心就是对世界万物气化关系的观察,学习中医的过程,其实就是悟“道”的过程。要悟道,就要修心静心!带着追求利益的欲望去学习中医,只能浮于皮毛的层面。而今有些医院受利益的驱动,中医在医院发展表面欣欣向荣,其实并非如此。医院给了我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我深怀感激。但我深感在这种环境下,靠个人的摸索已经无法在中医的精进上再取得进步。深思熟虑之下,经过和家人沟通,取得理解和支持。再与老师再三接触,取得老师同意后,我于2012年毅然辞职,来到任之堂余浩老师这里,开始了跟师学习的旅程。
余浩老师与我年龄相仿,但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土德尤厚,既有济世救人之心,又怀中医传承之忧。他言传身教,有问必答,毫无保留,在亦师亦友的学习过程中,我的中医水平和人格修养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感慨中医的传承过于保守,感激于余老师对我的教导,立志于中医的传承传播。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把余浩老师的学术思想结合我个人的思考,记录成书。以馈师恩,以明吾志。受当年民国名医祝味菊和徒弟陈苏生师徒质难之作《伤寒质难》的启发,本书采用师徒问答的写作形式,将我们平时跟诊所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老师的解答,融合在一问一答之中。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多加指正,以便再版时改正完善。
同时,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张宇、王彩玲等人的热心帮助,借此致以感谢。
杏林使者:董雪峰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