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的情志调摄思想探要

朱丹溪善治杂病,而情志调摄思想贯穿于整个医疗实践中,也是其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丹溪的情志调摄思想作一探讨。

(一)丰富七情致病学的内容

七情致病说是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对此,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如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说:“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出;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其气散;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阐明了七情所伤,引起气机紊乱而致病。丹溪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七情所致病证进一步予以阐发,《脉因证治·七情证》曰:“怒,为呕血,飧泄,煎厥,薄厥,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脾肥气,目暴盲,耳暴闭,筋缓……喜,为笑,毛革焦,伤气不收,甚则狂……悲,为阴缩筋挛,肌痹脉痿,男为数溲,女为血崩,酸鼻辛頞,泣则臂麻……惊,为痰涎,目睘吐,痴痫,不省人事……思,为不眠好卧,昏瞀,三焦痞塞,咽喉不利,呕苦,筋痿,白淫,不嗜饮食……恐,伤肾,为气不行。”丰富与完善了《内经》情志致病学说。

在临证实践中,丹溪重视情志变化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性,认为情志的变化是很多疾病的诱因,例如《丹溪心法·健忘》曰:“健忘者,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损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虑过度,病在心脾”,认为思虑过度是引起健忘的主要原因;《格致余论·胎妇转胞病论》云:“转胞病,胎妇之禀受弱者,忧闷多者,性急躁者,食味厚者,大率有之”,阐明妇人忧闷、性急的情志变化,容易引起转胞病。尤其是对奶岩(乳腺肿瘤)的描述,更是一语中的,“若夫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奶岩。”明确了奶岩(乳腺肿瘤)的发病是因长期的情志不畅、气机不调所致。这一观点,对于乳腺肿瘤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二)临证善用情志相胜疗法

情志相胜疗法,即是运用中医阴阳五行、七情相胜学说,通过相关的情志刺激,达到纠正或消除患者因情绪偏颇而引起各种疾病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之论。丹溪宗《内经》之旨并发挥道:“怒伤肝,为气逆,悲治怒……喜伤心,为气缓,恐治喜……悲伤肺,为气消,喜治悲……惊伤神,为气乱,习治惊……思伤脾,为气结,怒治思……恐伤肾,为气不行,思治恐。”临证治疗也善用以情胜情疗法治疗疾病。例如《丹溪心法·丹溪翁传》中记载,丹溪治“一女子病不食,面北卧者且半载,医告术穷。翁诊之,肝脉弦出左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气结于脾故耳。叩之,则许嫁,夫入广且五年。翁谓其父曰:是病惟怒可解。盖怒之气击而属木,故能冲其土之结,今第触之使怒耳。父以为不然。翁入而掌其面者三,责以不当有外思,女子号泣大怒,怒已进食。翁复潜谓其父曰:思气虽解,然必得喜,则庶不再结。乃诈以夫有书,旦夕且归,后三月,夫果归,而病不作。”该患病已半载,医告术穷,说明患者已历经诸医调治而罔效。“思伤脾”,患者因思虑过度,致脾之气机郁滞不畅,脾气不运,纳化失职,故令不食。“怒治思”,丹溪认为,治疗这类病人,当以肝木之气克伐脾土之结,以掌面、责怪等触之使怒,果然,病人怒已解。但丹溪认为,气结虽开,但若思虑之情不除,不免气结复作,针对患者所思之症结,运用了心理疏导法解开其心结,则病瘳。

丹溪虽然善用以情胜情和以情解情的方法,但对情志疗法也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曰:“《外台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废乎?予曰:移精变气乃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自有成式,昭然可考。”认为对于某些因情志所致的疾病,应当根据患者病证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必要时采用药物与心理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如《丹溪心法·丹溪翁传》记载:“一妇人病不知,稍苏,即号叫数四而复昏。翁诊之,肝脉弦数而且滑,曰:此怒心所为,盖得之怒而强酒也。诘之,则不得于夫,每遇夜,引满自酌解其怀。翁治以流痰降火之剂,而加香附以散肝分之郁,立愈。”该例患者因怒而起,“怒伤肝”,肝气因之失于条达,又因不得于夫,借饮酒以消愁,致使肝郁而气逆,发为癫狂痰厥之重证。此时,仅用情志调节疗法治疗显然不够,丹溪采用药物与心理相结合的方法,药物上以清热降火,涤痰息风为法,加香附疏肝解郁。痰热清,情志畅,则获桴鼓之效。

(三)重视情志调摄养生

朱丹溪非常重视养生文化,其在《格致余论》中首列“饮食男女箴”,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强调节欲养生,并有“慈幼论”“养老论”“茹淡论”“房中补益论”,《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对摄身养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重视情志调摄是其养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倡养阴节欲 丹溪作为滋阴学派的创始人,他根据天地日月说明人体阴阳的有余不足,指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确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在其情志调摄养生中,也充分强调顾护人体之阴的重要性,丹溪认为:“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告诫人们要控制贪欲,“不见所欲,使心不乱”,收心养心,避免耗伤难成易亏之阴气,从而使阴平阳秘,“保全天和,期无负敬身之教。”

2.谨防相火过极妄动 《格致余论》曰:“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说明生理性的相火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相火因受到情志的刺激,就会造成病理性的损害。《丹溪心法·火六》云:“五志七情过极,皆属火也”;《局方发挥》也曰:“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相火之外,又有脏腑厥阳之火,五志之动,各有火起”。明确情志的刺激是引起相火妄动的主要原因。但是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干扰,“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丹溪强调善摄生者,要注意调摄情志,避免因情志刺激引动相火而变生诸病。

3.强调患者的自我调养 丹溪认为,自我调节在情志摄生方面非常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朱丹溪《格致余论》曰:“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从做人的角度与养生的角度,告诫人们要控制好自己情志的变化,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能够使“精神内守”,“气血冲和,万病不生”,否则“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4.重视医家的心理疏导 《格致余论》载:朱丹溪“因观罗先生治一病僧,黄瘦倦怠,罗公诊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时其母在堂,及游浙右经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归无腰缠,徒尔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时僧二十五岁,罗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猪肚甘肥等,煮糜烂与之。凡经半月余,且时以慰谕之言劳之。又曰:我与钞十锭作路费,我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尔。察其形稍苏,与桃仁承气,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块痰积方止。次日只与熟菜稀粥将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又半月余,与钞十锭遂行。”深刻体会到在医疗过程中,除药物治疗外,疏解患者的心结非常重要,所以其临证时,常常重视辅以情志调节,其友人戴良在《丹溪心法·丹溪翁传》记述道:丹溪临证时,“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丹溪善用情志疏导于此可见一斑。

目前,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面临的诱惑、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因此情志病的发生屡见不鲜。朱丹溪情志调摄养生观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与扎实的临床基础,其情志调摄观从自身摄养——情志疏导——药物疗法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摄,注重保养阴气,慎防相火过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心理学的内涵,尤其是其重视情志调养摄生,更是其养生文化的独特亮点,传承与发扬丹溪的情志调摄观,对于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

(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