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病临证偶拾:黄福斌学术经验传承录
- 黄河 张阳主编
- 1537字
- 2023-09-06 10:10:28
四、温补学派充实了脾胃学说
(一)薛己重脾肾,成为温补派先驱
薛己著有《内科摘要》《明医杂著》等。他认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土虚寒使之然也”。“命门火衰而脾土虚寒”。“脾胃为气血之本”。“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营,浊者入卫,阴阳得此,是谓橐龠,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土旺于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盖脾为中州,浇灌四傍,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血虚者,多因脾气衰弱不能生血也”。“大凡血症久而不愈,多因阳气虚而不能生血,或因阳气虚而不能摄血”。薛己治疗脾胃病擅用温补,“脾胃气虚者,当补益之”。“若阳气虚弱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六君子汤”;“阳气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亦用前汤加炮姜”。“阳虚发热者,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补阳气”。“脾气下陷而致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升举之”。“中气下陷不能摄血而不愈者,用补中益气汤”;“劳伤元气,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此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脾病,当补火以生土”;“命门火衰而脾土虚寒者,用八味丸……”“八味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若脾肺气虚,不能运化而有痰者,宜用六君子加木香”;“若脾肺气虚,痰涎不能运化而痞闷者,宜用六君子,少加桔梗、枳壳”。“脾虚肝所乘也,宜六君子加柴胡、升麻、木香”。
(二)张景岳详论脾胃,独创新见
张景岳著有《景岳全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他论脾胃病因,主要包括劳倦、情志、饮食三个方面。①劳倦所伤:“脾胃之伤于外者,惟劳倦最能伤脾,脾伤则表里相通,而胃受其困者为甚”。②内伤情志:“脾胃之伤于内者,惟思忧忿怒最为伤心,心伤则母子相关,而化源隔绝者为甚”,即情志不遂伤于心,心火伤而不能生脾土,致脾胃损伤。③饮食不节:其云:“此脾胃之伤于寒凉生冷者,又饮食嗜好之最易、最多者也。”又曰:“脾胃属土,惟火能生,故其本性则常恶寒喜暖……寒凉之物最宜慎用。”
他认为,“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胃司受纳,脾主运化”。“风寒湿热皆能犯脾”,“饮食劳倦皆能伤脾”,“五脏之邪皆通脾胃”。
对饮食、劳倦伤脾胃的治则用药:能纳不能化,为脾虚,以健脾为主;既不能纳,又不能运,乃脾胃之气大亏,宜速回阳气,多用十全大补、六味丸之类。饮食停积者,宜行之,多用三棱、莪术、大黄、芒硝之类治之。劳倦内伤者,宜补之,多用人参、黄芪、白术、杜仲一类药治疗。
脾胃的治则用药:“风邪胜者,宜散之”,多用麻黄、桂枝、柴胡、干葛之类治之;“寒邪胜者,宜温之”,多用桂枝、附子、干姜、丁香、茱萸等药治之;“热邪胜者,宜寒之”,多用黄芩、黄连、知母、黄柏、栀子、石膏之药治之;“湿邪胜者,宜燥之”,多用苍术、白术、半夏、猪苓之药治之。
他不尚苦寒,重视温补,对脾胃预后,见解独到,强调“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三)李中梓深入阐发脾胃温补要旨深义
李中梓著有《医宗必读》,他明确提出“脾为后天之本”。说:“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火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他还说:“至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阴证似乎阳,清之必毙;阳证似乎阴,温之必亡。”
他崇尚温补,指出“痛戒寒凉,此今时治法之变通也”(《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
从李中梓整个学术思想而论,虽说他倡温补之说,但持论平正,论述问题多从客观出发,他的这一认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