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温病学派发展了脾胃学说

(一)叶天士创立胃阴学说

1.治疗温病宜滋养脾胃之阴

叶天士临证十分重视脾胃,特别强调滋养脾胃之阴,认为温病存得一分阴液,便留得一分生机,指出“久虚必损胃”“胃易燥”“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他总结胃阴不足病因有:①素体阴虚或年老津亏,复加外邪,温燥劫耗胃阴。②木火偏胜,因烦劳郁怒,五志过极,阳升火炽,燔灼胃津;或失血后阴伤生热。③五味偏胜,过食辛辣温热之品。④误治所致,如辛散动阴、燥热助火等。

在胃阴不足的治法上,他提出:①甘凉濡润法:药如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生地黄、玉竹等。②甘缓益胃法:药如白扁豆、薏苡仁、山药、茯苓、莲肉。③酸甘敛阴法:药如乌梅、五味子、木瓜、白芍、生甘草。④清养悦胃法:药如荷叶、香豆豉、广陈皮、生麦芽。

2.提出脾胃分治

叶天士提出了脾胃分治的观点,认为:“盖胃腑为阳土,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之类,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胃属阳土,脾属阴土。脾为脏,胃为腑。脏宜藏,腑宜通,用各有殊。因此,脾阳不足,胃有寒湿,宜温燥升运。但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3.叶氏通阳法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之法尤为高明。其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段话是针对湿热在气而言的。救阴是说湿温后期津气两亏,采用生津敛汗法,例如王氏清暑益气汤,甚至用生脉散,与杂病的滋阴养血不同。“通阳”是一种宣通气机、畅利三焦的方法。湿热在气,阻遏气分,三焦失畅,小便不利,湿无出路。采用“通阳”之法,通过宣通气机使小便通利,湿邪可除,这是治湿要领。“通阳”一般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一些轻苦微辛之品,并非辛热温阳之品,故曰“通阳不在温”。

(二)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尤重中焦脾胃

吴鞠通在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他说:“《伤寒论》六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为对待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三焦之中,中焦地处中州,承上启下,尤为重要。他认为,温热之邪在中焦,或清或下,随证而定;湿热之邪在中焦,则以清化宣畅为原则,并设立五个加减正气散治之。他还在《温病条辨·治病法论》中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