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太常遗音

平康坊内街巷交错,房屋鳞次栉比,这里是长安城寒门士子聚居之地,虽比不上朱雀大街的繁华,却自有一番烟火气息。李墨落第后,便在此处寻了个狭小的居所,靠替人抄经勉强维持生计。每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屋内,他便坐在简陋的书桌前,铺开纸张,蘸好墨汁,一笔一划地抄写着经文。阳光透过破旧的窗棂,在他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映照出他清瘦而坚毅的面庞。

这日午后,李墨抄完一卷经文,稍作休息,信步走出家门,打算到街上透透气。街头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却难掩生活的艰辛。李墨正走着,突然被一阵悠扬的琴声吸引。那琴声如潺潺流水,又似林间清风,在喧闹的市井中显得格外空灵。他循声而去,只见一位女子坐在街边的茶摊旁,怀抱琵琶,正专注地弹奏着。

女子身着一袭鹅黄色的罗裙,裙角绣着精致的碎花,腰间系着一条淡绿色的丝带,随风轻轻飘动。她的面容清秀温婉,眉眼间透着一抹淡淡的哀愁,手指在琴弦上灵动地跳跃,每一个音符仿佛都带着她的情感与故事。周围围了不少人,都沉浸在这美妙的琴声中,李墨也不禁听得入了神。

一曲终了,众人纷纷鼓掌叫好,女子微微起身,向大家欠身致谢,脸上露出一抹羞涩的笑容。李墨走上前去,由衷地赞叹道:“姑娘琴艺高超,此曲犹如天籁,令人陶醉。”女子抬起头,目光与李墨交汇,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微笑着说道:“公子过奖了,不过是随心而奏,能得公子欣赏,也是我的荣幸。”

通过交谈,李墨得知女子名叫苏鸾,是太常寺的乐师。苏鸾自幼学习琴艺,天赋极高,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她时常在太常寺演奏,深受赞誉,却也因身份低微,在这等级森严的宫廷乐坊中饱受排挤。李墨对苏鸾的遭遇深感同情,两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间,竟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中秋夜,明月高悬,洒下银白的光辉,将长安城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苏鸾邀请李墨到家中做客,她在庭院中摆上一桌酒菜,两人相对而坐,共赏明月。苏鸾轻抚琵琶,弹奏起《秦王破阵乐》,激昂的琴声如金戈铁马,在夜空中回荡,仿佛再现了当年秦王李世民战场上的英勇与豪迈。

李墨听得热血沸腾,不禁站起身来,随着琴声挥舞衣袖,大声吟诵:“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苏鸾看着李墨的样子,眼中满是笑意,她的手指越发灵动,琴声也越发激昂。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突然出现在庭院门口。李墨和苏鸾一惊,停下动作,转头望去,只见来人竟是崔景明。他身着一袭玄色长袍,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冷峻,手中拿着一把折扇,轻轻摇晃着。

“苏姑娘的琴艺,果然名不虚传。”崔景明微笑着说道,但那笑容却未达眼底。

苏鸾微微欠身行礼:“崔公子谬赞,不知崔公子深夜到访,所为何事?”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警惕。

崔景明走进庭院,目光在李墨和苏鸾身上来回扫视:“听闻苏姑娘琴技卓绝,今日特来聆听,不想李兄也在。”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对李墨的敌意,也有对苏鸾的欣赏。

李墨看到崔景明,心中的怒火再次燃起。自从科举舞弊事件后,他与崔景明之间便有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他冷冷地说道:“崔公子消息倒是灵通,只是不知这欣赏琴艺,还是别有目的?”

崔景明轻笑一声:“李兄言重了,我不过是真心喜爱音乐罢了。”说着,他走到石桌前,自顾自地坐下,拿起一杯酒,一饮而尽。

苏鸾看出气氛有些紧张,连忙打圆场:“既然崔公子也是知音,不妨一起聊聊音乐。”

于是,三人在月光下,围绕着音乐、门第与才能、贪腐与正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崔景明认为,门第出身决定了一个人的见识和能力,世家子弟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自然更有资格治理国家。李墨却反驳道,才能不应被门第所束缚,寒门士子同样有经天纬地之才,科举本应是公平选拔人才的途径,却被权贵们肆意践踏。苏鸾则从音乐的角度出发,认为音乐是无贵贱之分的,它能触动人心,传递情感,就如同人也不应被身份地位所局限。

辩论声越来越激烈,苏鸾的琴声也随之起伏。激昂处,如万马奔腾;低沉时,似幽咽悲叹。三人的身影在月光下拉得长长的,仿佛一幅古老的画卷,记录着这一场关于理想、正义与现实的交锋。最终,崔景明起身告辞,他看着李墨,意味深长地说道:“李兄,今日之言,我记下了,咱们走着瞧。”李墨毫不畏惧地回视他:“崔公子,我定会揭开真相,让正义得以伸张。”

崔景明离开后,李墨和苏鸾相对无言。良久,苏鸾轻声说道:“李公子,你要小心崔景明,他身为世家子弟,背后势力庞大,你这样与他作对,恐怕会有危险。”李墨看着苏鸾,眼中满是坚定:“苏姑娘放心,我不怕。为了父亲,为了那些被冤屈的寒门士子,我绝不退缩。”苏鸾看着李墨坚定的眼神,心中一动,她轻轻点了点头:“好,若有需要,我定会帮你。”月光下,两人相视一笑,一种别样的情愫在他们心间悄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