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

贞元(785—805)是唐德宗李适(780—805)的年号之一,以此为号,殆取其欲追贞观、开元之治之意。“贞元诗坛研究”指的就是对德宗一朝主要是贞元时期诗歌创作情况的研究。德宗统治期间所用年号及时间分别为建中四年,兴元一年,贞元二十一年,实际统治的时间近二十六年。与其父代宗(763—779)的大历时代、其孙宪宗(806—820)的元和时代相比,统治时间明显较长。这就为从时间角度将贞元诗坛纳入研究范围提供了可能性。

以兴元为界的建中和贞元,整个社会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一动荡一安定,一贫瘠一富足(当然,这种富足、安定均是局限于两者之间的相对而言),德宗一朝,似乎成为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状态的一个小小缩影。皇帝、朝臣、文人士子在这二十几年的时光里又感受到了自己的国家在几十年前刚刚上演过的风雨飘摇和治乱兴衰。这种感受是如此的直接、强烈而不能不影响到他们的心态、行为方式和诗歌创作,这就为从社会心理角度将贞元诗坛纳入研究范围提供了又一种可能性。

且实际考察贞元时代的诗歌创作情况就会发现,这一时期拥有不同年龄阶段的诗人群体,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关注的问题不同,结出的硕果自然也就各异,复杂的创作群体也就决定了这一诗坛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外,身处大历与元和之间的特定位置也让贞元诗坛具有了其他时代很难具有的复杂性、独特性。因此,将贞元诗坛纳入研究的范围也就成为一个必然性的选择结果。

事实上,距离贞元结束不到二十年,李肇就在《唐国史补》中指出“大抵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也”[1],该论断语虽简要,但显然已将贞元视为一个独立阶段并以“荡”概括其独特风貌,可以说首开贞元诗坛研究之风。但此论断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如明代王世贞论诗,只取大历以前,认为“贞元而后,方足覆瓿”[2],即贞元之后的诗歌不值一提。但实际上此种论断即便在同时代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明代宗唐之风一度大盛,贞元的特殊地位也逐渐为学者所关注,如高棅《唐诗品汇·总序》中有云:“大历、贞元中,则有韦苏州之雅淡,刘随州之闲旷,钱、郎之清赡,皇甫之冲秀,秦公绪之山林,李从一之台阁,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际,则有柳愚溪之超然复古,韩昌黎之博大其词,张、王乐府,得其故实,元、白序事,务在分明”[3],虽不免将贞元与大历并提,但毕竟没有完全无视贞元诗坛的存在。

那么,除了历史的价值而外,贞元在文学、学术史中真的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古代已有学者注意到了贞元时代的特定价值,虽然这些学者依旧免不了将贞元和其他诸如元和、长庆诸代并提,但他们对于贞元的关注和评价无疑对于提升其研究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叶燮的这段话经常被研究中唐文学的学者所引用:“吾尝上下百代,至唐贞元、元和之间,窃以为古今诗运、文运,至此时为一大关键也”,“迨至贞元、元和之间,有韩愈、柳宗元、刘长卿、钱起、白居易、元稹辈出,群才竞起而变八代之盛,自是而诗之调、之格、之声、之情,凿险出奇,无不以是为前后之关键矣。……今天下于文之起衰,人人能知而言之;于诗之变盛,则未有能知而言之者。此其故,皆因后之称诗者胸无成识,不能有所发明,遂各因其时以差别,号之曰中唐,又曰晚唐。不知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得而称‘中’者也。……后此千百年,无不从是以为断”[4]。在叶燮看来,在贞元、元和时期,诗、文的创作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唐一代,甚至从整个诗歌史的角度来说也具有“百代之中”的价值。清代的吴乔继承了这一观念,并把时间范围有所扩充,提出“诗至贞元、长庆,古今一大变”[5]的观点。近代学者陈寅恪在论及韩愈时也提到,韩愈所发起的古文运动“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可以此为断限来认识唐代的历史分期:“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社会政治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联系“古文运动”主要发生在贞元、元和时代的事实就会发现,陈寅恪的结论实际上与之前叶燮、吴乔诸人的观点一脉相承,并且用精练的语言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叶、吴二人所说的“变”的内涵。陈寅恪尤其强调了韩愈在其中的地位,认为韩愈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其地位价值若是重要,而千年以来论退之者似尚未能窥其蕴奥”。[6]这些观点虽仍不免过于简略,但无疑为我们研究贞元诗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20世纪,随着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完善和研究的深入,对贞元诗坛的把握与古、近代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现总结如下。


[1] (唐)李肇:《唐国史补》下卷“叙时文所尚”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7页。

[2]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60页。

[3] (明)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总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4] (清)叶燮:《百家唐诗序》,《己畦文集》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齐鲁书社1997年版。

[5] (清)冯班:《钝吟杂录》卷七,陈伯海编:《唐诗汇评》(下册)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2页。

[6]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论韩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