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发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研发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解决中国工业企业研发体系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求也就是研发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很多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没能解决,看似是条件不成熟和缺乏合适手段,本质上则是在同一层面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成本太大。数字化时代是一个新时代,我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需要不同以往的手段。从高维度看低维度时,多数问题解决起来的难度更小了,成本更低了,有些问题甚至不存在了。在我看来,中国的研发体系一直存在以下问题。

1.研发体系缺乏理想模型,数字化转型缺乏理想蓝图和顶层框架

多数中国企业的研发体系一直缺乏一个理想模型,不知道未来完美的自己长什么样。它们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深陷当下烦恼而不自知。缺乏理想模型的企业在研发进化和改革的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数字化工作要么是对当前业务做数字化复制或小幅度优化,要么是堆砌过量的数字化技术而没有支撑具体的业务需求。复制的结果是等平台上线时就已落后,堆砌技术的结果是形成数字化“僵尸”平台,研发数字化转型的工作很容易陷入“数字化”怪圈。复杂产品的研发体系是存在理想模型的,基于此模型可以描绘企业当前业务发展和进化的路线和阶梯,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就是要支撑起本进化路线,这也是研发数字化转型的阶梯。

2.数字化工具、知识、质量等资源使用随意,与研发过程“两张皮”

我国的制造业是伴随着日益提高的国际化程度发展起来的,因为面对着国际先进制造业环境,所以有一定的后发优势,特别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四通八达;在建设先进体系方面,视野开阔。很多企业的产品研发体系看似引入了很多技术和工具,大量工程师也似乎具备各类研发相关的知识,质量体系也不可谓不完整,但这些工具、知识和质量等资源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其中一个常见现象就是“两张皮”:员工对工具的使用不深,且缺乏协同,各自为战;知识没有融入研发过程,没有对研发活动起到支撑作用;质量体系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保障研发质量。

3.逆向工程盛行,正向设计理念和方法贫乏,数字化支撑工具缺失

长期以来,中国高端装备的研发主要采取跟随仿制的策略。利用逆向工程,通过测绘获得仿制对象的图纸,只做局部修改甚至直接加工。这种方法必然难以产生创新设计,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远不及仿制对象。更为严重的是,长期逆向设计形成了基因性后遗症,科技人员普遍存在害怕创新的保守心态,整个工业体系缺乏产品正向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在引入支持正向设计的数字化支撑工具方面虽有涉及,但也是浅尝辄止,没有成为正向设计的支撑。

4.缺乏知识驱动,知识利用难以形成正向闭环,未助力研发智能化和产品智能化

知识即使是通过研发流程与研发过程伴随,也往往以朴素数据和文档信息的形态存在。这些形态的知识似乎与工作有关,但距离业务应用太远,使用起来不直接、不方便。相同的知识,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不同,应用效果也相去甚远。只有工具化的知识才能保证不同的人对其使用效果相同,因为工具化的知识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特征,将人为因素降到最低。如果所有的知识可以像工具那样直接被使用,无须二次加工,无论用何种方法获得的知识,可以即插即用在应用系统中,那么知识的应用效果将明显提升。现代智能科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是产品智能化和研发体系智能化的支撑技术,这些技术在中国工业领域仍然是新鲜事物,我们对它们的学习和认知还远远不够,它们在模式体系建设与产品设计上基本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研发体系尚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