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 连正
- 3038字
- 2025-04-27 17:17:51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迄今为止,国内关于“茅盾小说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这一课题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数量非常有限,其成果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中期和近十年。虽然其数量不多,但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最基本的文献史料查找线索和理论性参考。迄今为止,中日学界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于“简介概述日本茅盾研究概况”方向的研究
[日]下村作次郎、[日]古谷久美子合编的《日本茅盾研究参考资料目录》[13]中详细罗列了从1932年至1984年日本茅盾研究的文献目录,目录分为“论文及一般资料文章”及“翻译及译注”两部分。1984年古谷久美子在此目录基础上进行了补充,1986年顾忠国以《日本茅盾研究参考资料目录补正》[14]为题翻译并发表。这两篇文献为我们提供了1930年代至1980年代最全面的日本茅盾研究目录,成为今后具体查阅日本茅盾研究文献的最直观、最基础的文献之一。1984年李岫编《茅盾研究在国外》[15]一书中共收录日本茅盾研究文献的中译文16篇,其中“译后记”和“序”共计8篇,作品研究论文4篇,茅盾文艺思想研究论文4篇,此著作为了解1949年以后日本茅盾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李岫的《半个世纪以来各国茅盾研究概述》[16]一文宏观概述了外国茅盾研究状况,李岫认为茅盾的作品大量地被译成各国的文字,主要是50年代开始以后的事,在这方面日本是翻译出版较多的国家。[日]松井博光在1979年发表的日本首部茅盾研究专著《黎明的文学——中国现实主义作家·茅盾》[17]中简要解读了茅盾在日本期间创作的散文作品,介绍了茅盾代表作小说在日本翻译与研究的基本情况,1982年该作被翻译成中文后,在当时成为我国学界了解日本茅盾研究概况的一手参考资料。[日]相浦杲在《日本研究茅盾文学的概况》[18]一文中除介绍了小田岳夫、尾坂德司、堀田善卫对茅盾及作品评价情况外,还分析了“二战”前后茅盾在日本传播与接受的特点。
1984年3月,日本茅盾研究会的成立大力推进了茅盾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关于日本茅盾研究会概况及会报介绍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代初期出现了数篇。[日]是永骏《日本茅盾研究会简介》[19]介绍了日本茅盾研究会成立的时间、人员组成和《茅盾研究会会报》的简要概况;黎明《日本茅盾研究会的会报和学术例会》[20]罗列了会报1984年7月第一期至1985年11月第四期共刊载的17篇论文题目及作者,介绍了研究会学术例会举行的具体时间、地点及讨论会的议题题目。
(二)关于“茅盾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方向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水藻行》在日本翻译发表历史的考辨被纳入了中日学者的研究视野。[日]是永骏《论〈水藻行〉》[21]中辨析了《水藻行》在《改造》杂志上的发表经过及译者身份。是永骏依据[日]丸山升《一个中国特派员——山上正义和鲁迅》中所引用的山上正义日记内容推断《水藻行》的译者应为山上正义,而并非鲁迅所译。欧家斤《关于〈水藻行〉的日文译者》[22]、肖舟《〈水藻行〉并非由鲁迅译成日文》[23]中均通过茅盾回忆录及鲁迅日记判断《水藻行》译者实为山上正义所译,推翻了查国华、孙中田所编《茅盾研究资料》中的“鲁迅译”一说。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文献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学界关于“《子夜》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方面的研究发表了数篇论文。裴亮在《轨迹与方法:竹内好的茅盾论》[24]中分析了竹内好在“二战”前后对茅盾接受评价产生巨大反差的成因,他认为其成因主要在于,战后竹内好借助对鲁迅文学的研究而反思日本近代化的历程并通过重审“政治与文学”的关系而获得了对茅盾文学本身所蕴含的政治文化内涵进行重估的视角和契机。这种“以否定自我的方式重构自我”正是竹内好言说和思考历史的重要方法。曾嵘在《茅盾文学在日本——以〈子夜〉对堀田善卫〈历史〉的影响为例》[25]中具体考察了茅盾文学在日本的影响,简要梳理了《子夜》在日本的翻译情况,通过对《子夜》与堀田善卫《历史》的文本对比认为,战后派作家堀田善卫阅读了大量茅盾文学作品,并模仿《子夜》“截面图”式的开关技巧和“一树千枝”的结构模式,创作了处女座《历史》。这体现出茅盾文学在世界现代文学构建过程中的作用。裴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日译本过眼录——之武田泰淳译茅盾小说〈虹〉》[26]中关于茅盾在日本创作《虹》的过程、武田泰淳对《虹》的翻译及评价、中国文学研究会及茅盾作品在日本评介的概况做出了宏观性罗列与解说。连正、阎浩岗《昭和前期(1926—1945)日本对〈蚀〉的译介与研究》[27]通过一手日文资料考证梳理了小田岳夫在1935年摘译发表的《幻灭》;对1936年首部日本茅盾中长篇小说日译本《忧愁的中国:大过渡期》(《动摇》与《追求》日译合集)的问世与译介评价进行了考证与梳理;对单行本出版前后日本学界评论研究进行了述评。除论文外,阎浩岗在《茅盾丁玲小说研究》[28]中提到了1980年代国内“重写文学史”的浪潮背景下茅盾小说文学价值和茅盾小说大家的地位遭到质疑,但日本学者筱田一士在1986年却将茅盾的《子夜》选进了20世纪十大小说这一历史细节。钟桂松著《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29]简介了尾坂德司译《子夜》的“后记”内容及茅盾短篇小说日译合集《茅盾作品集》“解说”中对《春蚕》和《林家铺子》的评价情况。
综合上述中日学界的前期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问题意识不突出
关于“茅盾小说在日本译介与研究”的研究起源于19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之背景下,我国学者翻译介绍了一定数量的国外茅盾相关研究论文,此时期成为开启“茅盾研究在国外”这一课题研究的起点。但1980年代我国学界还主要停留在文献目录梳理罗列、简介作品翻译状况和文献翻译的层面上,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化,研究深度不够,研究视野较为狭窄。虽然文献中在关于《子夜》《蚀》《虹》等小说作品在日本传播与接受方面有所系统化表述,但论述较为浅薄空泛,缺乏通过详细的史料再现茅盾小说作品在日本翻译发表的完整历史过程;对日本各时期的茅盾小说译介与研究背后所反映出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分析论证缺乏力度;关于中日在茅盾研究领域存在的异同、日本学界的研究特点等深层问题迄今尚未展开详细解析与阐释。
2.研究对象较为单薄,存在以偏概全之疑
进入21世纪后,关于“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的研究逐步被深入与细化。研究对象从宏观文献目录罗列逐步转移到了对单部作品的译介研究层面上。同时,围绕茅盾小说对日本作家的创作影响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然而,国内学者普遍根据《子夜》的译介判断茅盾小说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特点却存在以偏概全之疑。《蚀》《虹》《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水藻行》等作品的日译、译本的版本流变及作品研究述论等方面的研究迄今未出现有价值的成果。
3.史料发掘整理方面尚存断裂与疏漏
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通讯不发达之原因,获取并翻译完整的文献资料较为困难,导致对茅盾小说日译者的考辨、对译本的评价及译者翻译动机尚存不明或模糊之处。茅盾小说的译本及大量有研究参考价值的论文尚未被整理综述。同时,中国茅盾研究学者们对“茅盾在日本的研究”这一课题迄今尚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当人们在论及“中国现代作家在日本”这一话题时,往往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等留日派作家,茅盾虽然有流亡日本的经历,但他既不懂日语也并非是以留学生身份前往的,和日本之间的交集甚少。因此,茅盾自身的经历对后人深入研究他及作品和日本之间的关系造成一定的障碍和遮蔽。对关于“茅盾小说在日本译介研究”方面史料的详细查找、翻译介绍工作很明显还一直停留在1980年代时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