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守主义视域的中国文论
- 王守雪
- 4538字
- 2025-04-27 16:24:22
绪论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清儒治学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高标,对今人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将“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学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就从这里受到很大的启发。当然,这种方法也对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对应的思想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应的是激进主义,19世纪后期,随着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全球化的展开,在如何实现现代化、全球化的策略上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激烈的、快速的、彻底的思路;另一种是和平的、渐进的、保存的思路,前者往往被称为激进主义;后者被称为保守主义。第二个层次是保守主义内部两个不同的侧重点,第一种重在保存守护政治制度和社会格局;第二种则侧重于保存守护民族文化,而文化保守主义则属于第二种。不过“政治”与“文化”两个侧重点是相对的,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活动的“保守派”,往往体现出政治与文化思想的密切关联,勉强加以区别并不十分必要。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学派,而是在切磋交流甚至碰撞中形成的整体思想理论系统。对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范围,综合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确定三个条件:第一,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第二,有较大的文化格局,形成融合中西文化的思想学术流派;第三,从时间上说,指清末民国时期,具体来说,主要是指从19世纪最后一个十年,延至20世纪70年代。按照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的要求,此处论列五个派别:张之洞及“中体西用”派;国粹派;东方文化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家(包括港台新儒家)。它们纵横关联,形成近代中国特别的思想学术系统,可视为一个整体序列。
中国文学属于中国文化学术的一个有机分支,这是中国文学的大义。但是,随着现代学术分科的展开,这个大义已经隐蔽不彰。中国文学是宇宙人生之“道”的载体;中国文学是知识分子精神的传达;中国文学是“非虚构”人生的书写;中国文学是心灵的文学;中国文学是美丽文字与图像的展开……此一系列文学之义,是中国文学“大义”的具体内涵,统统随着“现代文学”的展开隐蔽不彰。哪里打断哪里找。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学术系统是连接中国文化古与今的桥梁,也是连接中国文学古与今的桥梁。此一系列的学者们,往往能够保持中国文化各部类的核心精神,由核心顾及整体,学术中透出文学追求,是近百年文学运动的亲身参与者。他们的学术研究不但具有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意义,也具有文学史的意义。重新梳理这一阶段的学术史,其意义不仅仅是一种凭吊,更是一种打捞、整理和资源性发扬,从而集中彰显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学术对于中国文论建设的贡献。
对于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学术及文学成就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不少成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基于政治哲学学术史的相关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文化保守主义的整体观察,是海外学者研究世界“现代”思潮时所引发的,20世纪80年代引发中国大陆学者的热烈讨论。林毓生、李泽厚、王元化、姜义华、许纪霖、张灏、甘阳、严家炎、罗福惠、王德胜、陈晓明、陈来、陶东风、杨春时、郑大华等学者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场讨论。讨论问题的焦点乃是五四与“文革”之间的关系,显示的是政治文化思潮的广泛视野,未深入文论个案的研究。但此一讨论的展开,扭转了大陆学术界长期激进主义一面倒的学思方向,对保守主义的正面价值开始公平地讨论。对中国近代史中政治保守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区分,对相关思想人物阵营谱系的梳理,将学术研究引向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学术史专著与个案研究著作,其史料得到进一步清理,立论趋于公允,对文化保守主义的学术史价值和地位予以肯定。
(二)基于近现代文学史的相关研究。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学术人物及其文论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和这些人物的活动同步进行的,材料鲜活,见解细致真切,具有开创意义。但在20世纪前期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文学的新旧观念非常突出,由于立场不同,往往有抑扬失衡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文学的新旧观念进一步被扩大化,保守主义阵营的文学被贴上政治与阶级的标签,未能得到深入研究。进入80年代,近代文学研究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不断更新,近代文学中的“旧文学”部分得到重视,“旧文学”与“新文学”的关系被重新认识,出现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任访秋著《中国近代作家论》《五四新文学的渊源》,关爱和的专著《悲壮的沉落》《从古典走向现代——论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及《同光体的诗学观与创作实践》等论文,对近现代文学的整体格局具有一种整体的观照,对“旧文学”如何自我调整以求生存,构成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深微的发明。钱仲联著《论近代诗四十家》,极见卓识。黄霖著《近代文学批评史》,资料翔实,架构宏伟,特设“传统诗文批评”一章,功力深厚。袁进《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等论文对中国文学“近代化”进程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考察。陈平原对章太炎等思想人物的研究,显示出对中国文学近代化的思想学术脉络,有整体的把握和独到的见解。总之,近代文学研究格局中对文化保守主义人物及其文学的研究,收获了大量的成果,但由于“现代性”话语的强势影响,相关理论研究仍然不够系统,价值评判不够全面。
(三)基于中国文论与美学的相关研究。随着20世纪80年代“激进与保守”的讨论、“国学热”的升温,文论界对保守主义系列思想人物的专门研究逐渐深入,涌现一批专著、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侯敏《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研究现代新儒家文论与美学思想的专著,选取诸家有代表性的思想成果,并以文化诗学为线索加以重新解释和建构。张毅《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学到现代新儒学》,贯通古今,显示出儒家文艺美学历史线索和现代价值,但由于现代新儒学只是最后一部分,篇幅所限,思想理论阐释不能充分展开。胡晓明《思想史家的文学研究》《散原论诗诗二首释证》等系列论文,显示出重建中国文学思想世界的学术方向。与本课题相关的一批博士学位论文相继出现,此一系列思想学术受到空前重视,如孙老虎《陈三立诗学研究》,贺国强《近代宋诗派研究》,屈勇《唐君毅美学思想研究》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足之处是,或详于文学史叙述,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或以检讨西方文论因素为研究重点,大体有失。
进入21世纪,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术界从不同学科方向进入此领域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及其学科建立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虽成果丰硕,但学术界已不再满足于走“西化”的道路,认为这是引起中国文论“失语症”的症结所在,呼唤重新探索中国文论“中国化”的道路。胡晓明发表《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系列论文,是这个方向上的显例,引起学术界一定的反响。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界对此一系列思想学术投入极大关注,个案研究的展开如掘开一座座矿藏,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个案研究多是分散的研究,纷纭的人物,相互的碰撞,错综复杂的理论线索,往往使众多的思想派别和人物模糊不清,或厚此薄彼,真伪难辨;或详于历史叙述,轻于理论分析。因此,适当的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理论开掘显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以整体意识为引导,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范畴与命题研究为纲要,主要运用历史的方法与解释的方法,史、论结合,适当引入一些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力求能够体现理论的系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近代文论的曲折生动之处。全书共分八章,前三章为综论;后五章为流派分论。
第一章: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学术谱系。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学术系统乃是在地域、学缘、政治集团、文化团体等复杂的历史脉络中形成的。“中体西用派”与维新派是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对应,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中体西用派”是在维新派的刺激下聚合而成的,是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开端;国粹派的产生与“中体西用派”具有共同的“保国、保教、保种”的背景,其学术成就决定了这个学术群体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性格;东方文化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家回应的皆是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的文化思潮,它们之间既有横向的关联,也有纵向的历史渊源,其渊源皆可向上追溯到“中体西用派”与国粹派。
第二章: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精神特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坚持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学术政治互相渗透;以道抗势,反对激进;沟通中西文化。这些共同的精神特征,决定了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整体系统性。
第三章: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文学思想。在共同的文化精神方向下,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成就了重要的文学思想,心灵的文学观;非虚构的文学传统;尚气的文章传统;文学的教化大义;文章之美。此一系列思想内容,既有独立意义,亦可联为一体,既是传统继承,又是融合再造。
第四章:“中体西用派”文论。“中体西用”不但是张之洞本人思想的核心,而且与其幕友、学生发生聚合效应,成为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所谓的“中体”指向以伦理道德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体系;所谓的“西用”主要指引进西方的社会政治文化设施,这是当时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基本原则。中体西用;清切雅正;哀六朝;“三元说”与“三关说”;“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字重光坚”与“雅人深致”,此一系列范畴和命题代表了此派的重要文化及文论成就。
第五章:国粹派文论。国粹派初起时以国学激发种姓思想,意在排满覆清,在政治上有革命和激进的一面;国粹派强调国粹,正是文化保守主义坚持民族文化的应有之义。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国粹派的中坚分子致力于国学研究和宣扬,淡化政治身份,突出学术本位,对传统学术的近代化做出很大的成绩。国粹与国学;文、文言、文辞;文章、文学;文与笔;修辞立诚;文生自然;风骨论,此一系列范畴与命题代表了国粹派文论的重要成就。
第六章:东方文化派文论。东方文化派坚信东方文化的独特价值,认为中国文化可以补救西方文化的弱点,同时认为复兴东方文化也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东方文化;文化调和论;新民说;国性论;新民文学;逻辑文学;“美文”说,此一系列范畴和命题代表了东方文化派文论的重要成就。
第七章:学衡派文论。学衡派标举“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将儒家思想与新人文主义相结合,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展开国学研究,坚持古典主义文学理想,并付诸一定的创作实践,试图为中国文化的建设别开新路。新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模仿论;“反进化论”;文学与理性;文学批评与人生批评;儒家人文精神;昌明国粹 融化新知,此一系列范畴与命题代表了学衡派文论的重要成就。
第八章:现代新儒家文论。“现代新儒家”的名称有宽严之分,此处指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冯友兰、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他们不但坚持儒家思想的价值,而且试图以儒家思想贯通中国文化,接引西方文化。在文学方面,坚持心灵的文学观,坚持文学的文化价值,坚持文学善美合一的批评标准。返本开新与心性之学;诗化人生与生命精神;文化心灵与人文精神;心灵境界与道德理性;中国艺术精神;心的文化与心的文学;中和之美与善美合一,此一系列范畴与命题,代表了现代新儒家学派的重要文论成就。
本书涉及的人物极为繁博,基本上是近代学术史上的“大人物”,历史的缠绕之处,思想学理的深邃之处,尚有待于更加周密的思虑来分解梳理;这些人物在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与文学思想方面的成就是一体的,亦有待进一步的发扬与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