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蒙视域下的五四小说流派
- 姜丽清
- 8532字
- 2025-04-28 20:20:14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研究设想
在柳鸣九先生之前,我国的主流文学研究理论不承认存在一个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从2001年俞光平在《写实与浪漫》一书中对于五四文学的“浪漫主义”性质提出了质疑,其后杨春时、洪峻峰等人都从这个问题延伸开去,对于五四文学的启蒙思潮性质做出了认定。对于这个曾经备受争议的问题,杨春时先生的答案是确定的:“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在辛亥革命前后滥觞,而在五四时期形成高潮。鲁迅、茅盾、文学研究会以及郭沫若、郁达夫、创造社等都属于启蒙主义文学思潮。”[53]在五四文学的这一性质被确定后,有关启蒙的研究又一次掀起了高潮。事实上,启蒙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福柯说:“一个人能在任何一个历史时刻都提出这个启蒙问题,提出权力、真理和主体的关系问题。”[54]因此有关启蒙的研究,在国内国外成果都非常丰富。
代表五四启蒙思潮成就之一的五四文学创作中,“五四小说”的成就无疑是极为突出的。无论是国内学界还是海外汉学界,对于五四小说的研究都极为重视,很多相关著作都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书采用分类处理的方法,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概括。
一 国外研究现状
现代启蒙运动与思潮发端于西方,经历了一个从发端到发展再到高潮与低谷的过程,因此国外学者从哲学、思想、历史、社会文化思潮、文学等各个方面对启蒙进行了持续研究;同时,海外的学者对于中国的五四小说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分类归纳如下。
第一类是确立启蒙为一种进步性的价值观念。卡西勒《启蒙哲学》、汉普生《启蒙运动》、卡尔·贝克尔《启蒙时代哲学家的天城》、柏林《启蒙的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福柯《什么是启蒙》等许多著作中对西方启蒙运动及思潮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细致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一部分是对启蒙运动本身的概念与特征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启蒙的方法论特征——分析还原与理智重建,还对启蒙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如康德关于“启蒙是什么”的经典回答,不仅解决了时代困惑,还为后人研究启蒙提供了基础与依据。及至福柯对于启蒙性质进行重新界定时,不仅让启蒙的概念与作用越辩越明,还为启蒙研究提供了新的话题与方向。上述著作从正面对启蒙进行了研究与阐述,将启蒙确立为一种进步性的价值观念,为后人认知启蒙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的依据。
第二类是反思启蒙的“绝对价值”,分析启蒙的局限性。君特·格拉斯《启蒙的冒险》、霍克海默与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及哈佛燕京学社的《启蒙的反思》等,都在反思启蒙的“绝对价值”的基础上对于启蒙自身的局限进行了深入探讨。《启蒙辩证法》的分析是:“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55]所以《启蒙辩证法》断定启蒙带有极权主义特征,启蒙最后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蜕变成了神话。而哈佛燕京学社主编《启蒙的反思》更为全面地肯定了启蒙的成就与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启蒙本身的缺失,批判了启蒙关于人的能力的无限可能的自大狂妄,更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启蒙的局限,探讨了当今世界发展中的困境与启蒙的关系及可能的化解之道,包括启蒙拥有的资源与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这些著作都为全面认识启蒙提供了崭新的角度。
第三类是国外学者对于西方启蒙文学的研究。在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也有一个从被忽视到被肯定的过程。国外学者对于西方启蒙文学的主要代表——哲理小说的整体评价不高,因此国外学者对于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整体研究较少,而对于启蒙运动中出现的启蒙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全面研究较多。像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这类的著作是把启蒙运动与思潮的研究重点放在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历程上,对于主流现代性进行揭示的过程中,又用“反现代”思潮的线索显示了现代性内部的矛盾与张力,对其文化层面着墨较多,而对于该思潮的文学性质研究较少。但是,围绕着伏尔泰、歌德、狄德罗、卢梭等人,都形成了相当丰富的系列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启蒙运动在欧洲的影响遍布各个领域,其中当然包括文学,所以外国学者对于欧洲启蒙文学的深入研究也多与启蒙哲学、思想、历史、社会思潮的研究等杂糅在一起,使得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体现出了启蒙文学家的文学特色,还显露了启蒙自身的特点与局限,对卢梭的研究更让我们看到了启蒙运动中的另一个方向。
第四类是从反思启蒙到反思五四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于五四有着与国内主流思想界略显不同的声音,其中以美国和日本成就最为显著。其成果在国内影响较广泛如微拉·施瓦支《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在这本著作中,这位美国汉学家把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不完善的启蒙运动”,并重点考察了这一运动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揭示了五四时期救亡与启蒙的紧张关系、现代中国的命运与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启蒙的紧密联系,最后还指出了启蒙运动的“不完善”——未能根除中国旧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思想。同时,不少旅居海外学者对于五四运动有很多精彩的论著。自称“五四之子”的殷海光的弟子林毓生与张灏的许多论著都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注意,引发了持久争论。如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作者试图证明:中国传统思想的固有特点便是——“以思想文化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究其根底,恰恰是传统文化对五四启蒙先驱影响至深的结果。并且,作者还指出了五四启蒙先驱鲁迅、陈独秀及胡适等人对于传统的暧昧态度——一方面主张全面反传统,另一方面又从知识和道德的立场献身于传统的价值,形成“历史的吊诡”。另外还有旅居海外的周策纵等人,都在拉开了时空距离后对于五四启蒙文学及五四启蒙运动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其成果被国内学界多方引用。
第五类是海外学者对于五四小说的研究,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五四小说研究的视野,成为国内学者五四小说研究的有效补充。国外汉学界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关注较多,代表著作如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等都从整体上观照了中国文学的相关发展,但对于五四小说只有泛泛研究,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果。关于五四文学的研究,在国外执教的李欧梵、王德威、刘禾等人都成果丰富。但是对于五四小说的专门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作为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权威,夏志清在这部小说中探讨了中国新文学中的小说发展的方向,并给予前人研究中重视不足的作家如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等人以足够的注意。夏志清的学术背景使他能够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上,以相对客观公正视角评价中国现代小说,其成果值得借鉴。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五四的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对五四文学的研究更是成果丰硕,可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有关五四运动本身及其价值的专题研究。自1979年以来,几乎每隔十年都会有专门纪念五四的研讨会,也都在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这些资料对于五四的研究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让后来的研究者在历次研讨重点的变化中感受到了对于五四研究的发展。而彭明的《五四运动史》被认为是关于五四运动史料最为丰富、翔实,论述最为系统的一部。在汗牛充栋的著作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一书从政治、思想、文学三个层面解读了五四,力图重返五四“现场”,丰富了五四的历史进程,以期实现对五四的正确评价;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对五四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政治诉求、文化关怀与心态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另一个角度对于五四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二类是对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研究。杨春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可谓是这类研究中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杨先生对于中国的启蒙文学思潮、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都进行了细致研究,不仅资料翔实,且论述细致。他认为:“文学历史不是作家作品的排列,而是由文学思潮构成的。”[56]这部著作不仅让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存在不言自明,而且又全面、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五四启蒙文学思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中国现当代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对五四文学有过深入研究,是以成果相当之丰富。而这些成果之中,年青一代的学人的研究成果也十分引人注目。如王桂妹《文学与启蒙——〈新青年〉与新文学研究》以《新青年》杂志为切入点,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探讨了中国新文学与思想启蒙的关系,在“思想”与“审美”的文本中剖析了启蒙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及启蒙的内在精神结构,还站在时代高度捕捉了启蒙话语的洞察与不见,对后来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启发。而姜异新《互为方法的启蒙与文学》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次启蒙高潮为例探讨了启蒙与文学的关系,这种全新角度的尝试也丰富了对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研究。此外,近年来引人注目的是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对于五四时期几成定论的问题的重新探讨,这为五四研究的常新提供了精神资源。如孔范今《五四启蒙运动与文学变革关系新论》(论文)等都有启发作用。
第三类是对五四文学启蒙的局限的研究。如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启蒙主义思潮在中国》、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萧延中与朱艺编《启蒙的价值与局限——台港学者论五四》、顾昕《中国启蒙运动的历史图景——五四反思与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之争》、张宝明《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自由神话的终结——20世纪启蒙阙失探解》等著作,以及汪晖《预言与危机——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高力克的《五四启蒙的困境——在历史与价值之间》等论文中,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五四启蒙的局限性。韩毓海探讨的是知识者的心理结构的形成与特定的社会历史状况的密切关系;姜义华论证的是五四启蒙的理性缺失;而台湾学者对于五四启蒙价值与局限的探讨让我们听到了另一种声音……这些著作与论文从各种角度进行的对于五四自身局限的研究,为全面评判五四启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及角度,也让后来的研究者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第四类是对于五四启蒙与其源头西方启蒙的差异的比较研究。这类研究目前形成重要而成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苏冰在《欧洲启蒙思潮的哲学依据——兼及中西启蒙的比较》一文中,通过寻找西方启蒙思潮的哲学依据的途径来对比中西启蒙运动的不同;何晓明通过《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兼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若干通则》一文比较了欧洲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与中国传统理学中的理性之异同;另外在一些学者研究五四的著作中对于这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及,但成果远不及其他几个方面的五四研究丰富,尚有待于后来的研究者继续深入。
第五类是对于五四小说的研究。这一类的研究成果在许多前辈撰写的文学史中都有所体现,杨义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五四小说划分成人生派、乡土写实派、浪漫抒情派,并对其流派特色及作家创作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许多对五四小说及其相关的要素的研究也较多。如叶立文《五四小说的伦理叙事》阐述了五四小说中伦理叙事的历史流变;季进《论五四小说中的生与死》辨析了五四小说中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林荣松《五四小说综论》立足于五四小说的整体观,从价值取向、生命世界、叙事策略、艺术风貌等多个方面对五四小说进行了整体研究,但没有兼顾到五四小说的启蒙特色;何玲华研究的是五四小说的悲剧倾向及其成因,陈卫平探讨的是五四小说理论和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
三 研究思路
综合以上关于启蒙及启蒙文学中西学界的研究成果,众多的著述已经为我们清晰描述了西方启蒙及文学的特质,也为我们指出了中国启蒙及文学自身的特色,但在启蒙文学这片广袤的学术土壤上仍然有可以继续开垦之地。以启蒙为视域背景,本书试图展开对五四小说的研究,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典型体裁与文本选择。启蒙思潮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涉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学术领域;而文学,作为社会生活全景式的艺术表现方式,在看似“表层”的文本下隐藏了人类深层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对人生、社会的深层思考。在各类文学体裁中,最能全景式表现社会生活的莫过于小说。在世界学界各位前贤已对启蒙思潮和启蒙文学做出全景式、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本书选取五四小说这一典型体裁,用启蒙的视域做背景,以五四小说为线索,转向文本中具体问题的分析比照,以加深对五四小说的理解。
第二,历时、共时的全面比较。中国的五四启蒙文学与西方启蒙思潮及文学的发展不是同步的,甚至可以说有源流的关系,因此在横向共时的比较后,还必须将其放在各自不同的时间坐标上进行历时性的研究。如“文学研究会”小说,本书关注的是它对新文化运动启蒙传统的传承,同时又在代表了“文学研究会”的创作实绩的“问题小说”的研究中运用了共时的比较方式,把“问题小说”与法国启蒙文学的卓越代表“哲理小说”进行了对比,以求展现中西启蒙不同的思想内涵,得窥“文学研究会”小说的特点。另外,在对“浪漫抒情小说”的研究中,先是运用历时的研究方式将浪漫主义与启蒙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梳理,并横向比较了西方浪漫主义与五四浪漫主义的某些特征,以求看到五四浪漫主义与西方浪漫主义的渊源与流变。
第三,以审美为核心的评价。五四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对于五四小说及其他新文学运动的文学样式来说,五四所处的特殊历史文化环境与背景,既是其能够发展的前提,也是它偏离纯文学审美特质的诱因。要想对五四启蒙文学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就必须看到这一点。以往的许多研究成果多将关注点放在历史的、哲学的、社会的角度,因此看到的更多的是启蒙文学在中国革命和社会转型过程中起到的促进作用,并进而对它的正面价值给予肯定。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作家、作品的时候,就一定还要以文学的、审美的标尺来重新衡量五四启蒙文学。一种文学形态,当太多的审美之外的因素参与其中时,它的审美性必然受到影响。因此五四启蒙文学无论是从作家创作的动机、创作手法,还是从作品的题材和表现方式而言都还有很多与“美”发生偏差的地方,这些是需要我们正视和纠偏的。本书最后对五四启蒙之殇的研究,只是为客观全面认识、评价五四文学提供一个角度。
第四,多维度的知识背景。中国的乡土写实小说创作是在鲁迅的影响下开创的,将这一五四小说类型放置在西方启蒙的视域中进行观照,找寻这一小说的启蒙视角,并将西方启蒙运动中的“民主”“科学”理念影响下的乡土写实小说创作中的启蒙策略的得与失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更全面地考察乡土写实小说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地位与作用。另外,在考察浪漫抒情作家的创作时,流浪型知识分子的启蒙书写也是以西方启蒙为精神资源的,他们的启蒙与反启蒙特质,对个人的解放,都为五四小说取得独特的价值提供了基础。
[1] [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 尚杰:《西方哲学史——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2页。
[3] 邹晓丽编著:《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部首今读本义》(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9页。
[4] 邹晓丽编著:《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部首今读本义》(修订本),第111页。
[5] (汉)应劭:《风俗通·皇霸》,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9页。
[6] (元)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一》卷一,《钦定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1页。
[7] 鲁迅:《连环图画琐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8] 鲁迅:《答曹聚仁先生信》,《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9] 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100页。
[10] 沈从文:《知识阶级与进步》,《沈从文全集》第1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11] 郁达夫:《艺文私见》,《郁达夫全集》第5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12] 郁达夫:《“女神”之生日》,《郁达夫全集》第5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
[13] 郁达夫:《赫尔惨》,《郁达夫全集》第5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
[14]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2页。
[15] 新启蒙运动又称“新五四运动”“第二次新文化运动”,是由进步文化人士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发起的、以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为特色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以“继承五四,超越五四”为主旨,试图突破“五四”启蒙的历史局限。
[16] 徐梓:《中国传统蒙学述评》,《蒙学须知》,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17] [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25页。
[18] 张宽:《文化新殖民的可能》,《天涯》1996年第2期。
[19] [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20] 刘聪:《通往“蓝花”深处——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30页。
[21]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群言出版社2012年版,第51—52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2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考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68页。
[24] [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卢梭全集》第4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69页。
[25] 转引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页。
[26] 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页。
[27] 转引自肖雪慧《理性人格——伏尔泰》,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2—63页。
[28] [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卢梭全集》第4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6—57页。
[29] [德]约翰·亚当·贝克:《启蒙导致革命吗?》,[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
[30] [美]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现代性之路:英法美启蒙运动之比较》,齐安儒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31] [德]伊曼纽尔·康德:《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启蒙?》,[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32] [德]伊曼纽尔·康德:《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启蒙?》,[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33]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34] [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35] 赵立坤:《卢梭浪漫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36] [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37] 杨春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38] 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39] 周作人:《妇女运动与常识》,《谈虎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40]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41] 陈独秀:《敬告青年》,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131页。
[42] 郁达夫:《现代散文导论》(下),蔡元培等《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书店1928年影印版,第205页。
[43]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44] 周作人:《人的文学》,胡适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35年版,第195页。
[45]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10月。
[46]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46页。
[47] 暨爱民:《五四新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想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03页。
[48] 鲁迅:《三闲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49] 李大钊:《青春》,《李大钊文集》第5卷,辽宁电子图书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版,第8页。
[50]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启蒙主义文学在中国》,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51]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9—30页。
[52]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群言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53] 杨春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6页。
[54] [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批判》,[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55]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56] 杨春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