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中国历史上的汉魏六朝时期,是各种文体迅速发展的阶段,有关作家作品大量涌现,仅见于《隋书·经籍志》之集部著录,便让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唐宋以来,由于在年代渐行渐远过程中的自然消亡,更由于天灾人祸的频仍,汉魏六朝集部文献留存的状况日益寂寥。好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以及近世今世,社会上出现一些热衷搜辑董理汉魏六朝集部文献的学者文人,他们的工作,为当时及后世的人们提供了阅读与研究的便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乘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之实施,学术文化事业得以不断繁荣之大好形势的东风,以诗赋散文为主体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取得空前的进步。尤其是诗歌,有关研究成果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而言,几可谓达到后来者难以为继的境地。其次是关于辞赋的研究,其总体状况虽逊于诗歌,但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诗赋属于纯文学体裁,受文学研究者的关注程度相对较高。相对而言,存量比诗赋大得多的汉魏六朝散文,因其多属应用文性质,蕴含的文学性一般来说不如诗赋那么浓重显豁,易于引人入胜,故作为一个庞大的文类,有关的研究状况整体言之较为薄弱。

以上仅是对诗赋与散文之整体研究状况而言,但要不断促进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就必须弥补并加强对散文这一领域的关注与研究。大约在二十年前,也就是21世纪伊始,我逐渐将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汉魏六朝散文领域,自己当时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要不断拓展汉魏六朝文学的研究领域,自觉关注并加大精力,投入文献存量较大的散文领域,乃必然之路,舍此似乎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并由此延伸到传统上属于子部或史部的一些作品,探讨其与文学的关系。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实践证明,这样做避免了一些选题的迷茫和弯路。因此,我往往建议我所指导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选择学位论文题目时,考虑散文范围的内容。譬如2008级博士生朱秀敏选题为《建安散文研究》、2009级博士生杨朝蕾选题为《魏晋南北朝论体文研究》。我所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做散文研究课题的更多。鉴于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身份,我在与其商议学位论文选题时,当然要强调论文须突出文学性的梳理和论析,于是,打算钻研汉魏六朝散文的学生,便自然地将选题范围限定于文学性相对较浓的书信文、论辩文、奏议文等几种散文类型,乃至选择某些在我国传统书目分类中虽然归属子部或史部,但却不乏文学性的作品。实践证明,有关选题大多做得不错,在毕业季的外审和答辩中受到好评。刘银清君便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

在山东师范大学圆满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业以后,刘银清君立志继续深造,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读博。南开三年,银清君得到导师张峰屹先生的精心培育,他惜时如金、好学深思、勤奋拼搏,按时顺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21年仲春时节的某天,银清告知,他已将博士学位论文《汉魏六朝书信研究》认真打磨修订完毕,准备交付出版社出版,先行给我发上修订稿。

对此硕果,我有幸先睹为快。这部书稿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内容厚重切实,超越前人。关于汉魏六朝书信,以往一些成果,表现形式多为期刊论文,或为硕士学位论文,论题的时段覆盖面有限,所涉及的作品较为零散。作为国内第一部即将公开出版的关于汉魏六朝书信的论著,此书可以说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留下的缺憾,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汉魏六朝八百年间书信文体的具体发展历程,有全时段的总体概括,有各个具体阶段的特征描述,以及细节的追踪,所涉及具体作品丰富多样,在传世文献之外,还注重对新近出土文献的梳理运用,让人读来如行走于山阴道上,有美不胜收之感。其次是论述重点突出,分析精彩到位。其中对早期书信文体功能之嬗变及其特征的论述,对两汉到南朝书信发展中几个重要节点的揭示,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显示了敏锐而宏通的学术眼光。譬如对西汉司马迁书信、汉魏之际书信以及东晋王羲之书信之历史意义的剖析,揭示其长于抒写情怀、表现个性风采的特色,以及将抒情性拓展于更广泛的日常生活领域,与抒情诗赋在功能上更为接近的文体贡献;还善于在比较中呈现特点,揭示差异,皆观点新颖,论述精彩。此书出版,必将对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在深度上、广度上进一步拓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我在此向银清君提两条建议。根据我以往阅读相关总集、别集的印象和经验,我认为汉魏六朝书信研究这个课题,还有继续延伸下去的余地和必要。一是向北朝延伸,尤其是对徐陵羁留北方所撰书信作品,要加大探析力度;二是关于萧统《文选》书类选文的接受影响,要继续挖掘延伸。《文选》选录此类文章二十多篇,数量居各体文章之冠,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文人在写作书信时,往往不乏效仿者,乃至形成一些仿作汉魏六朝书信的经典系列,譬如李陵书系列、司马迁书系列、曹丕书系列、嵇康书系列,等等,不一而足。这其中不乏杰作,不乏有价值的话题,因而鲜活地呈现了汉魏六朝书信作为文学经典的永恒魅力。

《汉魏六朝书信研究》这部新作即将付梓,我甚为欣喜,兹聊表衷心祝贺并略述阅读感受。银清为人笃厚正直,处事责任感强烈,治学功底扎实,对人文科研工作充满兴趣。我坚信,他在学术上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王琳

辛丑年仲夏记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