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陕西文学民间叙事研究
- 王玉珠
- 600字
- 2025-04-27 17:55:07
第二章 《创业史》:主流话语的民间性向度
1959年4月,《创业史》(第一部)开始以《稻地风波》为标题在《延河》杂志上连载,连载几期之后改名为《创业史》,并于11月号载完,次年5月,《创业史》(第一部)单行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十七年文学”时期农业题材小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柳青的《创业史》描写了渭河平原下堡乡的蛤蟆滩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由于小说旨在反映和宣扬党在当时的农村政策,选取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重大题材,在艺术表现上又符合了这一时期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种种规定性,因此《创业史》不仅是作家自身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同时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表达时代精神的主流话语文本中的典范性作品,柳青也成为典型的政治话语的表达者和阐释者。但是,农裔出身以及常年在长安县皇甫村守土创作所建立的与农民之间的深刻情感联系,使他无限地熟悉农民生存的历史和现实境遇以及其心理情感,因此当他对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历史进程进行艺术化的表现,以及一种观念的论证式展开时,却在不自觉中使得特定的政治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和调和,而这种在叙事深层对政治意识形态话语构成消解的力量正是来自于民间。尽管在作品的艺术形态上,柳青并未十分突出地显示出对于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追求,但作为时代主流文本的《创业史》依然显示出一种隐匿形态的民间性向度,从而使文本的话语系统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含混性与驳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