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尔浑文回鹘碑铭研究
- 米热古丽·黑力力
- 3014字
- 2025-04-28 19:52:56
四 历史背景
回鹘部族建立了与之前的突厥部族完全不一样的汗国。回鹘征服拔悉密和葛罗禄两个部落之后,又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其余的部落变成了自己的盟友。回鹘与葛罗禄之间的边界在不断的冲突中才渐渐定了下来。自突厥部落衰落之后,虽然葛罗禄部与突骑施部联合,形成了反回鹘联盟,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葛罗禄部失败后成了回鹘属部当。
后突厥汗国时期,突厥人坚决反对城市和定居生活,维护其游牧风俗。回鹘汗国时期,情况有变。回鹘人不仅容许了这种生活方式,还动员人力新建了几座城池,同时与周边的农耕文化保持了友好往来。
漠北草原上的回鹘人为了图存而归附唐朝。他们向西南方向的扩张都不太顺利。回鹘可汗的权力受其他部落首领的制约,可汗的军权更是如此。此时的各部首领厌战情绪较大,渴望建立和平秩序,享受安逸的生活。因此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也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阙·毗伽可汗(骨咄禄·毗伽·阙可汗)承认了自己是唐王朝的附属国。公元747年,其子磨延啜继承汗位,他每年都会向唐王朝派出使节,也得到了不少赏赐,接受了唐朝的封号。
阙·毗伽可汗过世之后,正统的汗位继承人磨延啜不知为何遭到了群众的反对。诸部分两路分别投奔大毗伽都督和磨延啜的门下。从有关与磨延啜征战的九姓达靼、鞠诸部的记载可得,上述部族是支持大毗伽都督的。《希纳乌苏碑》屡次提到磨延啜的敌人达靼部,可知磨延啜最大的敌人是投奔大毗伽都督的达靼部。大毗伽都督(tay bilgä tutuq)被阙·毗伽可汗封为叶护。他对磨延啜的继位心存不满,并举兵造反。兰司铁(1913:48)认为,据汉文史料,阙·毗伽可汗的长子因扰乱朝纲,危于社稷而犯了死罪。有可能这里的长子就是大毗伽都督,当时很多民众也支持他继位。造反者中有八姓乌古斯、九姓达靼等,于是联盟之中出现了各种声音。可汗身边的亲卫军的将领当中也有人支持大毗伽都督。刚刚凯旋的亲卫军斗志高昂。两天的战争之后,磨延啜将矛头指向了八姓乌古斯和九姓达靼两部,虽然他取得了胜利,但是并不能够尽灭两部。双方在天将黑之时在bükgük一地展开了激战。磨延啜的部队沉重打击了叛军,迫使他们撤退。然而对方在破晓之时,又阻止了一次进攻。磨延啜说道:“天神、地祇把我的男仆、女婢和百姓(对我)赐予了,在那里我刺杀了。将有罪的首领……(上)天捉给了(我)。我没有抹杀普通民众。我没有掠夺他们的住房和马群。我惩罚(他们)。我原谅并释放他们了。我说道:‘你们是我自己的人民啊!’我(又)说道:‘你们追随(我)吧。’我留下(他们)走开了。”(东面1—2行)至此他肃清了内部的敌人,处死了投奔叛党的将领们。平民则被饶恕了,并没有受到惩罚。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叛军重整旗鼓,集结八姓乌古斯和九姓达靼残众。磨延啜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平定了他们,并且为了以示惩戒而劫掠了他们的部众。敌军之中依旧有着乌古斯和达靼两部,磨延啜与这些敌人在色楞格河畔的西北部又一次交战。回鹘将这两部打得人仰马翻,毫无斗志。两部的人马唯有背水一战,然而这并没能改变他们惨败的命运。他们败北逃走之后,磨延啜派人告诉他们,“你们还是可以选择像之前那样为我效忠”。与此同时,磨延啜还需要镇压在各地出现的新的造反者。值得注意的是,磨延啜会想尽办法来达成协议。他释放了因造反而被抓的俘虏,他用充满热情的声音告诫他们:“因为大毗伽都督的卑鄙,因为一两个首领的卑鄙,我的普通人民,你们遂遭死亡和苦痛。倘若重新服属(于我),你们将不会遂遭死亡和苦痛!”他又以平易近人的语气恳求道:“你们像之前那样为我效忠吧。”两个月之后,他又一次领兵亲征,敌军也率众顽抗。接连发生的这两场战争中,磨延啜可汗都取得了胜利。他与造反者在ačïγ altïr河畔发生激战,重挫敌军。虽然八姓乌古斯成功逃脱,“该月十五日,在käyrä bašï及üč birkü,我和达靼打了几次仗。一半人民服属于我,另一半人民逃入……了”(《希纳乌苏碑》东面6—7行),由此可知,达靼部一部分军士在käyrä bašï和üč birkü河畔的战役中选择了归顺,其余部分则选择了迁徙。至此,磨延啜可汗统治区域的核心迎来了久违的和平,但达靼的威胁尚未完全解除。虎年(750年),磨延啜于käm河附近打败鞠部,并在可萨西面建立牙帐和营地。他命令手下在营地周围筑墙固守。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满足,他继续向北方扩张。回鹘之北有称鞠(čik)的部族。“之后,在虎年(750年),我向鞠(族)进军。二月十四日,在剑河(河畔)我攻击(他们)。在那……在铁兹(tez)河源,在qasar之西,我令人在那里建了牙帐。我令人在那里扎篱笆。我在那里度过了夏季。我在那里划定了边界。我令人在那里制作了我的印记和碑文”(《希纳乌苏碑》东面7—8行)。在与鞠人的战争中,参与者不仅有与他们相邻的部落,更有一些与他们存在友好关系的部落。在之后的一年里,萨彦、阿尔泰等地的部落中也出现了反对回鹘汗国的新的联盟。它的主要组成成员中有居于额尔齐斯河畔的葛罗禄部落以及留居该地的突厥和黠戛斯残众。黠戛斯人与鞠部联手派遣了一支威武之师,但被回鹘击败。其中一部分鞠人发动了反对回鹘的起义,葛罗禄人、拔悉密人、突骑施人和其他起义部落的战争旷日持久,公元755年,葛罗禄和拔悉密被彻底打败。据记载,磨延啜曾被父汗(阙·毗伽可汗)封为bilgä tarqan。父汗卒后他才继承汗位。他击败了许多敌人。据文献记载,阙·毗伽可汗还有一个叫qutluq bilgä yavγu的儿子。磨延啜的妻子叫ėlbilgä qatun,是个勇敢的女子,当时坊间传闻称,她也是像磨延啜一样的神选之人。公元758年末,回鹘人重创了黠戛斯人,黠戛斯人虽有五万兵马,但仍惨败。黠戛斯人不得不向回鹘人称臣纳贡。磨延啜刚被封为叶护的长子因为犯了未知的错误而被处死,于是他的次子bilgä tarqan登上了汗位。
757 年,唐朝向回鹘借兵平定安禄山叛军。回鹘军队由颉·翳德密施·毗伽可汗的长子率领。他的名字在唐书当中记为“叶户”;在《塔里亚特碑》中则作qutluq bilgä yavγu。758年,回鹘军队援助唐军平定叛乱后班师回朝。同年远征黠戛斯。远征军首领——可汗长子叶户班师回朝后就被可汗所杀。次子磨延啜成了新的汗位继承人。远征黠戛斯回来后,颉·翳德密施·毗伽可汗与唐公主成亲。758 年唐朝再次向回鹘借兵,回鹘人派骨啜特勤(qutluq čor tėgin)率回鹘军援唐。回鹘军曾被叛军大败,但这次失败在石碑中并未提及。
颉·翳德密施·毗伽可汗的继承人是王子移地健(idigän)。他的名字在《塔里亚特碑》中分别作bilgä tarqan,qutluγ tarqan säŋün。他是《塔里亚特碑》的作者。克里亚施托尔内(1985:145)认为,idigän(idi+känč,即小贵人)是该王子的小名,他的全名应为qutluγ bilgä tarqan säŋün。他于758年被封为叶护。《塔里亚特碑》北面5行铭文记有 qutluγ bilgä tarqan säŋün 击败不少敌人的战绩。根据汉文史料可得,新可汗登基后采用了牟羽可汗的封号。《哈喇巴拉哈逊碑》的粟特文部分中,他的名字也作 bögü qaγan(牟羽可汗)。
牟羽可汗于762年和765—766年,两次远征唐朝。762年,他在洛阳受粟特摩尼僧的影响,改信摩尼教。763 年,他把摩尼教定为回鹘国教。第二次远征是为了援助其岳父仆固怀恩,但途中仆固怀恩死去。这时牟羽可汗与仆固怀恩的生前盟友吐蕃人交战,以此举再次援助唐朝。这次远征中统帅回鹘军的是牟羽可汗之弟磨咄莫贺达干(alp uluγ tutuq yaγlaqar)。他的名字在《塔里亚特碑》西面7行中作alp ïšbara säŋün yaγlaqar。克氏以此推论,根据游牧民族幼子守炉灶的传统,牟羽可汗之弟alp išbara säŋün yaγlaqar 被封为 yaγlaqar 部的族长。因此,他在回鹘和汉文史料中的封号均缀加族名yaγlaq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