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事后诸葛亮登场

“丞相,保重啊!”

膝甲叩地的闷响震动荒野。

老卒以头抢地,声声泪下。

少卒紧攥战旗,句句哽咽。

连在风中摇曳的“克复中原”大旗都仿如泪落。

素木四轮车上。

听着那一声声“丞相,保重啊!”,看着摇曳的“克复中原”大旗。

诸葛亮怆然泪下。

犹还记得,昔日豪言。

为图将军之志,亮愿效犬马之劳。

而如今。

秋风萧瑟,只剩悲凉。

诸葛亮缓缓的闭上双目,羽扇也如枯叶般落下。

“亮,再不能临阵讨贼。”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

建安四年。

隆中。

静雅的草堂内,十八岁的诸葛亮卧榻小憩。

袅袅飘起的驱蚊青烟,更添几分清幽逸致。

“轰隆隆......”

响雷忽鸣,惊醒了沉睡的人儿。

“梦?”

下意识的猜测,反而让诸葛亮的疑惑更甚。

《庄子》有载“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诸葛亮此刻的内心写照,亦如此载。

不知过了多久。

草堂外响起淅沥沥的雨声。

不减疑惑的诸葛亮徐徐走出草堂,立于雨中。

任凭风吹雨打,感受风雨冰凉。

“似梦,又非梦。”

“真是奇妙的感觉。”

就在诸葛亮疑惑之际,一个浑身湿透了的青年冒雨而来,人未走近,骂声先至:“这鬼天气,存心跟崔某作对。”

又见诸葛亮立于雨中,青年不由惊愕而呼:“孔明,你不入草堂,淋雨作甚?”

这声音?

“州平?”

诸葛亮寻声而望,微有错愕。

“是我!这才几日不见,你怎一副见了鬼的表情?”

崔钧的语气多了忿忿。

身为太尉崔烈的儿子,崔钧出身世家大族又历经朝局更迭。

不仅见多识广,还能辨说得失,更是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挚友之一。

自入荆州后,诸葛亮时常自比管仲、乐毅。

然而,荆州的士人大都觉得诸葛亮言过其实、哗众取宠,只有崔钧和徐庶认为诸葛亮确实可以跟管仲、乐毅相比。

后因战乱,崔钧下落不明。

诸葛亮也时常因不知崔钧行踪而惋惜。

在见到崔钧后,诸葛亮的疑惑更深了。

难道真的是梦?

否则州平又怎会出现?

“孔明,别愣了!赶紧给崔某找套衣物,否则非冻死崔某不可!”崔钧不知道诸葛亮是真见鬼了,一边褪下湿透的衣物一边催促。

似曾相识的话,在诸葛亮的记忆深处浮现。

诸葛亮终于想起来了!

建安四年,南阳大雨,崔钧冒雨访友,借诸葛亮衣物一套,三年方还。

我回到了建安四年春?

诸葛亮又惊又喜。

原本就对身体变化就有怀疑的诸葛亮,在确定了时间后更确认了心中的揣测。

虽说很离奇,但冰凉的风雨又无比的真实。

“悠悠苍天,竟厚于我!”

“亮,又能临阵讨贼了!”

看着诸葛亮一会儿“见鬼似的”,一会儿又自言自语“临阵讨贼”,崔钧不由惊退一步:“孔明,你莫非中邪了?”

中邪?

哈哈!

诸葛亮不由放声大笑。

狂放的笑声,竟将风雨声都盖过。

自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诸葛亮又当爹又当妈,事无巨细咸都决之,几乎十年没笑过,鞠躬尽瘁,累死五丈原。

本以为“苍天何薄”,没想到苍天竟然让诸葛亮回到了十八岁!

这让诸葛亮有一种苦尽甘来的畅快淋漓感,只想用大笑来宣泄!

“糟了,孔明真中邪了!那我找谁借衣物去?”崔钧顿时变成苦瓜脸。

话音刚落。

又听得诸葛亮嘁了一声:“你又不是第一次来亮的草堂,想借衣物自取便是。”

崔钧将信将疑的盯着诸葛亮:“没中邪?”

诸葛亮笑容一滞:“亮若中邪,必不借衣物与你。”

崔钧一溜烟似的冲进诸葛亮的草堂,熟练的取来诸葛亮的衣物换上:“等崔某穿好了,再仔细瞧瞧孔明你有没有中邪。”

诸葛亮笑骂一声,也取了一套干净衣物换上。

虽说十八岁时身强体壮,但也不能一直淋雨。

见诸葛亮举止变得正常,崔钧也暗暗松了一口气,分享最新听闻的北方时事:“听闻曹操自屠吕布后,就表刘备为左将军,出则同车,坐则同席,礼之甚重。曹操又添一猛虎为爪牙矣。”

诸葛亮心神一震。

不久后,刘备就会离开许都且假借阻拦袁术北上之机重踞徐州。

然而刘备并非曹操对手,重踞徐州不久就会被曹操击溃,之后蹉跎岁月,髀肉复生,错失了再兴汉室的最佳时机。

即便有诸葛亮出山相助,最终也只应了水镜先生那句:卧龙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

而如今。

诸葛亮自五丈原归来,又知晓了未来之事,倘若能抢在曹操之前抢占天时,或可再兴汉室!

想到这里,诸葛亮的心情不由添了几分激动。

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只是诸葛亮的下限而非诸葛亮的上限。

当时的刘备,就新野一小城。

兵不满千,将不满十,就连钱粮度用都得靠刘表支持。

偏偏势力如此弱小的刘备,竟然想要“再兴汉室”。

偏偏如此地狱模式的委托,诸葛亮不仅接了还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

这活儿,也就诸葛亮敢接!

诸葛亮的三分天下可不是赵括的纸上谈兵,纵观历史上刘备的战略推进,基本都是按照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来执行的。

只可惜襄樊一场大雨,让关羽擒了于禁也让关羽丢了荆州。

不仅直接导致隆中对战略濒临崩溃,还让迟暮的刘备不得不铤而走险的与孙权决战,最终让隆中对的战略彻底宣告失败。

虽然诸葛亮在执掌朝政后鞠躬尽瘁的北伐中原,但依旧没能完成与刘备的约定。

逆天而行,千古遗憾。

如今这一切都尚未发生且诸葛亮又自五丈原归来,诸葛亮更希望“卧龙既得其主,更得其时”。

“州平,我想回琅琊祭祖。”

沉思良久,诸葛亮有了决定。

“孔明,你真的是要回琅琊祭祖?”

看着语气忽然变得坚毅的诸葛亮,崔钧狐疑的盯着诸葛亮,直觉告诉崔钧,诸葛亮回琅琊绝非祭祖这般简单。

“是,也不是。”

诸葛亮沉吟片刻,给了崔钧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孔明不想说,那我也就不问了。只是走襄阳去琅琊,路途遥远且沿途又多贼匪,你最好能带几个随从护卫一同前往。”

崔钧没有寻根究底。

君子之交淡如水,重在宽怀理解,而非苛求强迫。

随从护卫?

一瞬间。

诸葛亮脑海中闪过几个人影。

徐庶、庞统、黄忠。

欲成大事,岂能无贤才虎士相助?

尤其是徐庶和庞统。

一想到二人的结局,诸葛亮就感到无比的痛心。

“元直之憾,士元之恨,就由亮来改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