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流动与农民工创业行为研究
- 黄建新
- 9525字
- 2020-08-29 04:49:12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分析策略
一 调查区域确定
(一)H县样本的分析意义
在我国,城乡之间存在复合二元性,即经济与社会二元性,而传统农区的发展瓶颈是我国二元结构弊端的集中体现,那么,传统农区在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过程中,如何逐步实现农村发展模式从“内向型”向“内外结合型”的转变呢?
在进入研究前,我们必须对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可行性进行综合考虑。作为中部地区的山区县,2011年H县有316806人,人力资源丰富,全县有劳动力资源15.6万人,在外务工人员在8万人以上,特别是县城劳动力充足,为对接与转移沿海发达城市服装针纺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其组织构造、社会变迁状况和中西部的许多地区一样。在改革开放前,每个村落都自成体系,农民的流动少,交流也少,村庄之间无论在语言,还是在风俗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传统的村庄。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各村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选择的样本县具有中西部劳务输出县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其一,传统农区。H县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H县是农业县,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全县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H县是农业大区与传统经济作物主产区,普遍保留着自给自足的现象,也面临传统农区的普遍问题——人多地少、工业不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个典型的东南丘陵低山地区。据县志记载:H县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前唯手工造纸业比较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较快,新兴工业有电力、采掘、机械制造、化工、建材、食品、印刷、制药等。大力发展工业是落后地区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业以及由于农民工流动而兴起的自创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达19.6亿元,同比增长34%。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3亿元,同比增长33.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54.2%;实现利税0.56亿元,同比增长106.7%。各项主要指标增幅均排在全市前列。在园区建设方面,全年新开发园区面积达1728亩,其中GZ工业园三期691亩、PS工业园737亩、XS工业园300亩,平整面积1100亩。GZ工业园获省政府批准增挂牌“台商创业园”。从入园企业来看,重点引进轻纺企业,如服装业、针织业、棉纺业、鞋业、箱包业,其中包含一批农民工创业项目。
H县提出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之路,力求不断增强工业基础及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步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转型。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占比较高。一批曾在省内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工,陆续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回到家乡创业,并正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以创业带动就业”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和肯定。农民工创业领域不断增多,主要涉及制衣、制鞋、电子、轻纺等多个领域,因此,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
其二,与自己的生活贴近。笔者的很多朋友、亲戚也是农民工,曾目睹他们的经历,考虑到对H县的调查具有可行性,笔者才把它选定为研究“样本”。也就是说,调查者应该容易接近被调查对象,才能掌握所需要的材料以及进行更密切的观察。生活背景与调查内容的“吻合”有利于得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也会更具有可行性。据笔者平时对农村“自己社会”的经验推测,笔者用“熟人社会”的运作逻辑,既可以得到真实材料,也便于逻辑推演。
其三,农民工流动具有普遍性。H县与中西部其他地区有相似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当地企业的发展也是靠打工者带动,走的是依靠劳动力转移以发挥“打工经济”作用的道路,属于农民工创业很活跃的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起,农民工创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日成趋势的“创业潮”为回流农民工“本土化”再就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平台。早在2005年就有调查显示:“全县已有1200多名务工能人返乡创办、领办各类企业和经济实体600多家。到目前,该县务工能人返乡创办了塑料制品厂、针织厂等工业企业110多家,兴办运输、维修、餐饮、娱乐行业和农业特色种养等各类经济实体520多个。”2008年以来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所办企业可集中归类为电子、服装、制鞋、矿产品冶炼及加工、木材加工以及针织加工。创业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明显,其产业发展呈现“无中生有,有中生特”的特点,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
H县具有中部地区农村共同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后,当地青壮年在家务农的少,外出打工的多,“转型”转得快,留下的多是妇女、孩子和老人,即“386199部队”。H县是农民工创业比较活跃的区域,外出务工的文化比较浓厚,外出打工与创业的人数也较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较大,其创业方式与地域和人文环境相关。农民工流动和创业成为改变当地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动力。
在传统农区,农民工中的能人通过打工实现了资本积累而创办了“草根工业”,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依靠小农经济的传统,是农村工业化实现的一条路径。农村地区的发展模式是多元的,从“打工经济”发展到“老板经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就如费孝通等指出的:“模式是指它的运行方式,是一定地区,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发挥本地优势,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二)“村庄记忆”:作为田野工作地点的赣南W镇
W镇是赣南苏区的一个中心镇。据县志记载,位于县城南27公里的W镇,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太雷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集市规模与繁荣境况仅次于县城,历史上是著名的HJ重纸和“福木”(优质红衫木)集散中心,近年来所产针织品逐渐打入省内外市场。镇内除从外嫁入的女性外,大都为刘姓、赖姓(在当地,一般是同姓或同宗的人构成自然村落)。村民之间社会交往密切、信息通畅,在农业生产以及其他经营活动中都是如此。W镇土地少,人均土地只有0.8亩。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土地稀缺,仅仅依靠少量的土地农业收益很难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需求,当地农民就从土地之外寻求生活出路,他们在务农的同时,也从事工副业生产,制作鞭炮和造纸一直是传统产业。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副业的发展空间小,村民多以农业为生,当地农民主要的分化来自私自制作鞭炮。20世纪80年代有很多人开店、卖小百货,也有人率先开始做货运,当地“转型”转得快的村民,现在的变化程度也较大。W镇主要的传统有以下三种。
1.制作鞭炮的传统
W镇是当地制作鞭炮的发源地,也带动了附近的一些县、村。20世纪20年代左右,W镇就有人制作鞭炮,一开始只有四家人做。在年约60岁的大婶LFY(个案1-1)的“村庄记忆”中有这样一段历史:
我出生后,过了15天,就被送到W镇一赖氏家庭做养女。LKJ是我爷爷,当时他们家也比较苦,有三个儿子,也愁没出路。于是他就从本地区的XG县请来师傅教他们制作鞭炮。当时的材料也是从XG县进,以前我们也不想把制作鞭炮的技术传给别人,但后来还是传给许多人。……生产鞭炮有很多工序,每家每户都可以参与,日夜都可以做。因为有鞭炮做,全村人都有事做了,连小孩都有零花钱用。
在她的“村庄记忆”中,村民做生意的行为是受到禁止的(要躲起来做),他们的流动也受到约束,虽然他们受到制度安排的约束,但仍然与市场保持着“隐蔽”的联系。由于受到各种限制,那时生意的规模和范围较小,村落与村落之间也很少有互动,基本上是处于封闭状态。所以,他们在外的生意也不可能发展。随着市场的扩大、人们之间的交换增多,商品的流动、创业行为的发展才有了便利条件。
2.造纸的传统
在W镇村民的“村庄记忆”中,除了有经商的传统,还有一些传统工业技术,如造纸,也是远近闻名的。虽然W镇没有村办企业,但镇里有造纸厂,造纸业是W镇的传统产业。W镇所属的几个乡办企业,主要从事手工造纸(用芦苇做材料)。在集体制下(人民公社时期), W镇还存在一些社队企业。有一段时间县里还办了综合厂,就设在W镇。W镇除了有做鞭炮、轴瓦、木制品、泥水的,也有做竹制品的,但规模最大的还是造纸业。当时也出现了一些集体企业,但只是“长不大的经济”。W镇有一些村民仍延续着造纸的传统,有许多人现在改做金银纸(祭祀用品)。一村民(个案1-2)说:
那时能够进社队企业的人很少,县里的企业也很少招收农村来的劳动力,基本上都只招城镇劳动力。所以村民一般只能种田,要当工人,不是想去就能去。……当时有很多村民还参加了培训。我们村最早做金银纸的是LZZ,现在已经60多岁了。他原来在社队企业中造纸,也是半工半农。……LZZ在1986年就开始自己出来刷纸,他原来也做鞭炮外销,有一阵子还通过亲戚关系,在邻近乡镇工商所做过临时工。后来没做临时工了,就又做金银纸。现在有许多人继续做,销路也广了,可销往广东一带。不过现在金银纸的生意不好做了,做的人太多,生意也就淡下来了。
3.货运的传统
早在1993年,W镇就有人跑运输。他们主要是买旧的大三菱汽车搞长途货运。LJZ(个案1-3)是W镇最早做货运的。
我父亲原来是做鞭炮生意的,我也做过这个生意。在70年代,我们大队买了拖拉机让我开,我还到县城培训过。……1993年我花了30万元买了货车,帮别人运货,当时我们都是有什么货就运什么货,主要是挣运费。我们一般是雇别人开车,但雇人开车容易亏本。我亏本后改行,后来在县城做承包。我的徒弟LDD,开始也学做鞭炮,后来买了货车。1993~1996年生意少,和外面交往也少,一般只是给本地开杂货店的老板带点货。这样,杂货店老板也不用自己去进货,双方都划算。
沿海一带开始发展后,我们这里渐渐有许多原来在家乡做货运的人向外发展。在1996年以前我们做货运,流通的货物少,而且仅限于在本地做,出去搞货运的极少。由于车经常坏,我亏了本。我们那一批做货运的,有60%的人挣了钱,40%的人亏本。1998年以后,我们这里想做货运的人也渐渐向外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广东、福建、江浙一带做。
已经50岁的LDY凭着在广东的亲戚关系,也发展了一条做货运的路线,他说:“我父亲小时候是用钱从广东买来的,所以我们在广东也有许多亲戚,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和那边也有更多的联系了。我搞货运早,因为在广东的堂兄弟有办厂的,如纺纱厂,我就把他们厂的运输管理权弄过来(承包),雇别人管。我把广东的关系都找出来后,货运的生意就慢慢扩大了。”
从这三个传统可以看出,经商的机会给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农业之外的选择空间,牢固的经商文化根基孕育了当地村民的创业理念,由于注重向外发展,他们也能很快适应现在的社会,更好地参与市场。市场化又进一步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轨迹,虽然他们从事鞭炮、造纸的经营活动断裂或终结了,但是村落的历史还在延续,故事的主题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故事的内容。LJQ对笔者说:“本村外出打工的人干个体的较多,如果做工,也想办法做收入较高的工作,一般不做又脏又累的工作。”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经过市场拓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资本后,走向了创业之路。W镇的发展轨迹给我们提供了实际的分析样本,使我们可以从微观的视角了解农民工流动后的变化,以探讨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道路。
二 研究方法、资料获取、调查实施
(一)研究准备及样本说明
1.前期的准备
在对H县农民工创业行为考察前,笔者已经与当地创业农民工有长期的联系,比较熟悉他们的创业过程。在本研究立项前,已分三阶段进行了调研。第一阶段,2006年春节前夕,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做深入访谈,同时收集有关资料。根据县劳动局提供的数据,分析了农民工创业基本概况,总体上把握了创业农民工创业进程,并确定了访谈乡镇的农民工创业特色。第二阶段,2006年国庆前夕与国庆期间,调查内容为W镇流动农民工的职业分化,主要针对的是H县在北京从事调料生意的农民工群体。第三阶段,2007年春节前夕,补充一些深度访谈的个案,对H县个案进行全面调查。
要说明的是,笔者有幸参加了由陆学艺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社会结构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工作,曾经实际深入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南岭村,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晋原镇、安仁镇、新场镇,访谈了相关的干部、农民工,听取了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工流动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通过就业局、社会保障局收集了一些关于进城农民就业、培训、参保的资料,也接触了一些私营企业,了解了他们的创业发展过程。这为本研究的调查实施打下了基础,其意义具体体现在:首先为实质性调查的理论框架、研究假设的提出提供了源泉;其次为接近调查对象以及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做了初步准备。
2.研究拓展
在课题立项后,进行相关理论的深化,以及跟踪调查和补充调查,调查的范围涉及9个市县,以及样本县9个乡镇16个村。对于异地创业,主要是以创业者比较集中的北京、东莞、福州为观察点,兼顾其他地方的情况。调查的对象是样本县留城创业与返乡创业的100多个农民工,并对多位县乡级的干部,包括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信局、民营企业局、就业局等部门进行了集中访谈与个案访谈,收集了大量可靠而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并对各方面资料进行了鉴别、筛选。本研究的调查集中在三个时段:第一段,2010年8月,在东莞进行留城创业农民工的调查。第二段,2013年8月~11月,集中开展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补充相关个案资料。第三段,2014年7月25~8月2日,补充相关个案资料。以上是几次集中的实地调查,针对课题研究内容笔者还做过偶遇访谈;在资料调查、整理过程中,还进行过电话访谈。
3.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本研究的案例和数据来源于笔者负责组织的“社会流动与农民工创业行为”调查。
该项调查的对象是拥有农村户籍(也包括后来获得了城市或城镇户籍的)且有过在城市创业、返乡创业经历的人口,调查的问题涉及外出前状况、打工经历与创业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
本研究的资料获得方式:第一,个案访谈。通过深度的访谈、观察等方式,笔者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研究中,笔者还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理解农民工日常生活逻辑,从常识中解析农民工的行动逻辑,并以此推演“事实”、解释“现实”。第二,问卷调查。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征询专家意见、试调查,最后确定研究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已经创业农民工的问卷,内容包括创业农民工的基本信息、行为特征、需求分析、创业环境评价等。主要变量的测量条目包括创业态度、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经历。第二部分问卷主要针对未创业农民工,内容包括未创业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及创业地点的选择等。笔者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对“留城创业”以及“返乡创业”者对创业环境的评价、创业扶持政策的需求等进行了分析。
对创业农民工采用面对面填写问卷的方式,总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回收率为86.7%。未创业农民工的问卷样本合计为302份,其中剔除无效样本30份,余下有效样本272份,既涉及一般生产工人,也涉及管理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有效问卷中,有个别漏填或不填的没有统计在内。
第三,对样本县以及样本村的大致情况通过档案材料、县志、村志或统计材料获得,同时收集地方政府协助提供的资料,相关政府文件、法规以及新闻报道等作为参考资料。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的分层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社会流动理论及方法,以“事件-过程”的分析框架与方法,研究农民工创业的特征、本质。其次,基于农民工创业是向上流动的一种途径的基本认识,将农民工创业需求中的利益协调、社会支持等统一起来,运用统计分析、个案分析等方法,研究能够促进创业的社会支持系统、理论模型。最后,将农民工创业与建立社会流动机制统一起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民工创业扶持与社会流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选择政策角度,研究如何通过制度制定、政策调整,满足农民工创业中的制度需求。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

图1-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从研究的角度考虑,由于农民工流动的动态性和创业过程的复杂性,仅仅用结构性的问卷去记录农民工的创业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尽可能反映农民工创业的经历,我们同时采用了社会学的个案研究方法,对重点个案进行分析,并对部分对象的生活圈进行了跟踪和扩大访谈,要求被调查对象尽可能详细而完整地表述自己从初次流动到创业的整个经历。
1.文献与史料的利用
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文献。一是学术研究方面的文献,主要收集相关学者的论著和研究文献。通过与其他学者的学术对话,可以深化关于农民工创业行为的研究。二是政策方面的文献,需着重把握和查询国家和地方的创业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通过历史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可获知创业政策的历史变迁,分析农民工创业行为发生的结构性因素。
2.实地调查法与个案资料收集
实地调查主要是对调查地区的工业园、农民工创业孵化园、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局、经贸局、招商局、发改委、统计局、档案局、乡政府、村委会等进行访谈,包括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笔者先后走访了地市级市委办公厅、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市发改委、工业园、乡政府、村委会,同时还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本县创业农民工以及样本县W镇流动农民工作为个案。
个案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笔者到H县对农民工创业者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法、观察法、体验法了解农民工创业行为发展的痕迹,了解他们创业中的需求。第二,笔者到几个农民工创业比较集中的城市,了解H县流动农民工在外创业的情况,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一些资料、信息。第三,与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政府人员、管理人员交流,探讨农民工创业政策支持中存在的问题。
3.比较研究法
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农民工创业的经典案例,对比不同阶段农民工创业的差异,从微观层面探讨不同动机驱动下农民工创业的轨迹,总结不同动机下的农民工创业模式。
4.问卷调查法与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首先涉及抽样方法的选择,抽样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方便抽样。由于H县农民工流动与创业的人数无法进行全面统计核定,因而考虑到调查的便利,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方法获得数据,对农民工创业情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和Excel两种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三 研究现场的进入
(一)调研任务的展开
在开展创业农民工调查之前,笔者阅读了大量有关农民工创业状况的文献,了解、思考农民工如何在城市空间中演绎具体生活情景,发现了一种在社会变迁语境下全新的流动农民工的“存在”方式。这是农民工主体性实践和话语重新构建的过程。在社会变迁语境下,流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具体情景发生了重大变化。“流动人口也并非完全甘愿于永远生活在夹缝之中的个体,他们是作为意义的载体和传播者、不断跨越边界和结构宰制的主体。他们通过寻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创立自己空间的积极性现实以及能动的加以选择的关系,为自己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崭新生活方式以及支撑其生活方式背景的共同性,不断开拓个体的多种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调查过程中,笔者采用的是“熟人社会”的运作逻辑,主要采用了滚雪球的方式。调查基本上是靠亲属、朋友关系,即“亲串亲、邻串邻”。如对在北京做调料生意的W镇农民工的考察,是基于笔者的一个当中学老师的朋友展开的。他有一个学生XH的父亲XHQ也在北京做调料生意,通过对他的访谈,笔者结识了东郊批发市场的十几个W镇人,并经他们介绍,又认识了这些人的几个亲戚。H县来北京发展的人较多,也形成了初步的关系网络结构。这几个关键性人物对笔者的调查的顺利完成起了很大作用。
(二)研究的困难
1.完整收集资料的困难
定量资料包括原有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原有的统计数据最大的问题是其真实性、准确性,而第一手资料比较真实,但较为零散。问卷调查的难度相对较大,涉及调查范围、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方面的设计,也涉及调查对象能否很好地按照要求回答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问卷发放与回收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2.创业者的防备心理
访谈对象防备性较强、警惕性高、合作意识缺乏是调查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有的人不愿意提及创业的资金投入和盈利问题,这与税收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人担心调查与人口计划生育有联系,怕是查户口,或认为调查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担心对自己不利,或者是对社会的负面消息接触多,对社会学的研究不信任。
场景一:在北京一调料市场的对话片段(H:笔者;L:个体户,W镇人;? :旁观者)。
(前面是笔者的简短介绍,并说明来意:了解农民在市场化背景下的成功转型。)
H: W镇打工人口多,创业也比较有特点,我想通过对本村农民工的创业行为做调查,以对这一个问题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我们互相交换了名片。然后L接过表格,认真看了一下,皱了几下眉头,或许是对农民工的字眼比较反感,显然他对我的调查没有兴趣。因为他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拥有好几个调料店的老板。)
L:我的经历比较简单,没什么内容可填。
H:你就简单地谈谈即可。因为我的研究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探讨这个群体是怎样转型的。你们的配合有助于我对这一问题的总体把握(我尽量少用农民工这一字眼)。
L:你还是找别人吧……
(虽然我再三说明,并且还有人“带路”,但没有办法,调查还是告吹了。)
还有一些怀疑的声音,这些声音主要出自一些比较年轻的女性。
?:(有个女的说)会不会是县里派来搞人口统计的?
?:(又有一个女的说)会不会是来查户口的(他们担心我的调查与“计划生育”有关)?
?:(一位男性帮着圆场)不会的。×××是在北京读书的,大老远地跑来这里不太可能。
……
场景二:在H县一乡镇鞋厂的对话片段(H:笔者;L:创业农民工;? :鞋厂员工)。
(前面是笔者的简短介绍,通过他们愿意接受的拉家常式的聊天方式来切入来意:了解农民工的创业需求。)
H:老板,这么忙,生意做得很红火啊……创业过程中有困难吗?能不能帮忙填一份问卷来反映你们创业过程中的期盼和困难?
(我出示了工作证、名片与课题立项通知。L接过材料,看了一下。)
L:现在假记者都很多,你有没有介绍信?
?:(有个工人说)又没有盖钢印,谁知道是真是假。
(L要求再次查看身份证,再三看过后,问卷填写才勉强进行,并且要求不留笔迹,只能我念题,他口述选择。)
……
笔者在调查之前会反复说明来意,一般经过一番拉家常式的谈话,可和他们拉近距离,交谈起来也就顺利多了,他们特有的坦诚和热情的本色也会显示出来。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增加,在调查中也经常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四 研究意义
从学术角度看,农民由打工到创业正是具有宏观意义的微观话题。针对农民工创业行为的发展轨迹,对农民工创业的动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创业意愿、创业动机与创业认知、创业需求与供给的分析,可以补充农民工问题理论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创业实现流动的理论模型,由农民工创业而提升到社会流动层面,丰富和完善了农民工创业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基础。本研究的社会学意义在于,有助于理解农民工通过创业活动,突破既有的结构和制度性障碍的全过程,充实了“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实证研究,进而完善和深化了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学科体系构建。
从实践角度看,扶持农民工创业无疑为打造“众创”发展新形态、新理念,以及精准扶贫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也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化。以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拓展“众创”新途径,体现了农民工流动与创业在贫困治理中的减贫效应。实践表明,提高农民工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加强创业优惠政策与现行扶贫政策的融合、促进社会相对弱势的群体愿意创业,成为农民工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方式。鉴于我国城乡结构调整对资源、机会的空间聚集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将农民工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通过对农民工创业行为的社会流动分析,阐释农民工创业路径、创业行为特征、创业模式、创业意愿、创业认知、创业需求与供给,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民工创业的社会支持框架,对国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农民工创业的扶持政策、促进农民工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