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二

徐康

当我得悉邹小娟副教授的书稿即将付梓,为她感到由衷的高兴。这部书经历了寒窗数载,做注了她苦读的心血,是她对学术追求的心爱硕果,正可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96年,她从重点高校毕业后。步入武汉大学,成为大学英语部的一名年轻教师,也成了我的同事。然而,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她意识到深造对提升自己学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毅然选择了继续读书的生活。2004年,她考上了本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专业,从此我们就多了一层师生之谊。在她读开期问,我与她在学术上深层的接触中,发现她是一个有目标、有潜力,能持之以恒的人。

她学习勤勉,书不释手,在等人的时候,常从包里拿出书来阅读,而且多年来保持学生读书激情,陶醉在图书馆的氛围里。静静读书。她阅读宽泛,既有英文理论性书籍,也有小说、诗词、散文,迄今仍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生活工作繁重的高校中年女性教师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亦师亦友的往来中,我目睹了她的成长,着实感到欣喜,鼓励她继续深造。2008年她考上了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涉足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师从方长安教授,于2011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我诚然欣慰。读博的三个春秋,对于个跨专业的人来说,何其艰辛子自知,她一定深刻地体味到“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精义。

记得她读博期间,暑期曾回故里看想父母亲,我准备去西宁旅游,她电话告诉我,让我特带几本书给她。第二天,她妹妹将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之六》、裴效维的《近代文学研究》、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送了过来。三册书从文学到思想,再到饮冰室文集,可窥见她读书的路径和思考脉络。今日不乏读书者,但为何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未必清晰。读书不仅在于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摄取,更重要的是对学问的敬畏,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没有教畏便失去虚心,什么都不在乎,又何谈其它?邹小娟老师博土毕业后这些年,初心依旧,不减读书的热情,不失对学问的敬畏。在教学任务和指导硕土研究生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她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研究不懈。

《20世纪初中国小说中的西方形象》是她跨学科研究的成果。该书勾勒出晚清社会转型期,中国小说中对“西方”书写的图景,呈现了晚清社会文化层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采用个案分析、资料梳理、比较研究等方法,从形象学、文化心理学和后殖民主义批判的视角,考察这一特殊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分析、研究文学中的“西方形象”所呈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通过作者对文本的研读、史料的发掘和文献综述,可以看到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本著述是她学术生涯中绽放的首朵艳丽花朵,希冀不久的将来含苞待放的花蕾赓续绽开在百花争艳的学苑春色之中。

2019年6月武昌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