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绪论
- 20世纪初中国小说中的西方形象
- 邹小娟
- 4313字
- 2025-04-21 13:55:28
法国学者巴柔(Daniel Henri Pageaux)定义形象学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1]。……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2]。本文所探讨的“西方形象”是中国作家站在中国本土文化的立场上,对西方的具体描述和书写,是中国社会向近代和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社会和文学现象。
19世纪中期中英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用炮舰敲开中国大门,西方人、西方器物和西方制度等具有“他者”特征的西方涌入中国社会。同时,西方文化以其强势的文化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加速了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作为叙述历史方法之一的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话语和叙事方式言说了这一特殊时期的社会现象。因此,在这世纪转型之际,中国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西方形象,以此表述他们对西方的自我认知和态度。在此意义上,西方形象可以说是西方在中国作家眼中的文学镜像。
诞生于世纪之交的晚清文学实际上也是中西文化冲突的体现之一。中国文学从“旧”至“新”的急剧转型就是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新小说”的兴起最具有时代特征,迎合了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需要,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启蒙救亡的重任,作家试图以创作“新小说”为主要手段达到新民的目的。所以说“新小说”的生成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极大的关系。如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所言,“欧洲人来华是决定18世纪中国历史命运发展方向的原因之一,19世纪初,中国开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生“现代化”的转变不仅是欧洲文明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结果,而且是中国内部社会演化的结果[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势力急剧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促使中国从封建专制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代表中国社会喉舌的知识分子阶层对西方的反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俯视到仰视,从轻蔑到学习,西方形象在他们的视野中经历了重要的转变。20世纪初中国小说中的西方以不同层面的形态、丰富多彩的姿态出现在作家的笔下。从形象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研究这一时期小说中的西方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认识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受西方影响的程度。
20世纪初中国小说中与西方相关的文字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对于“西方形象”的概念,权且不做先验性的预设,而是以作家书写的有关“西方”的文字为唯一依据,是在文本中读出的西方。也就是说,西方形象仅仅是小说文本中所呈现的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西方。因此,本文研究的西方形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作家视野中的西方形象不具有客观性,是作家的主观感受。对西方的描述具有间接性和想象性,是经过文化过滤后所呈现的西方形象,在小说中大部分作家对于西方形象的书写有相当多的成份是靠想象获得。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国作家对于西方的认知主要靠媒介和主观感性的认识,他们大多数人并没有亲自深入体验异国他乡的生活。但同时,由于西学东渐,中国人开始利用报刊、西书等方式了解西方和西方文化。据耶稣会1897年统计,在中国,除京报外,共计有76种报纸[4]。由西人所办最有影响力报纸有《格致汇编》和《万国公报》,西书出版机构和译书翻译馆等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进程。在中国的外国人也开始进入中国作家视野,他们会从这些打交道的“洋人”身上获得比较感性而直观的经验。
其次,作家笔下的“西方形象”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立场的价值判断。世纪之交,梁启超以日本政治小说的社会功能为参照,在中国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新小说”在诞生之初,就已经被赋予政治功能的时代重任。严复和夏曾佑也这样认为小说的价值:“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5]。梁启超更是赞同英国名士之言,他认为“小说为国民之魂”[6]。相对于“旧小说”,“新小说”所具有的“新质”迎合了“戊戌变法”政治斗争失败后转向理论宣传的政治需要。“新小说”的社会功能为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服务,挑起了民族国家救亡和振兴的担子,也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设置了阴影,使得中国文学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始终不能脱离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密切联系。处于中西、新旧文化对立和碰撞下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作家,他们对于西方的态度不一,他们视野下的西方不一定是接近真实的西方,而是经过文化过滤后做出的价值判断。
最后,“西方形象”在个体作家笔下和单个文本中呈现的不是一个完整的西方,而是零星的、片段的,或集中于某个方面描写的西方。正因为如此,本书通过个案研究,基本能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西方,这也是本书所选择个案研究的意义所在。作家由于个体生活背景和人生阅历的不同,对于西方的书写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全景式呈现贴近真实的西方。本书宏观把握不同身份的作家,以历时的研究方法去考察不同作家笔下的西方形象,大致会勾勒出一个完整的“西方形象”谱系。
因此,本论文着重解决三个问题,①文本中呈现出的西方形象,②分析作者如何描述西方形象,③探讨作者塑造西方形象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原因。
“形象学”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一个世纪的研究历史,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00年,由北京大学孟华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论著,开启了中国学界对“形象学”的关注。该论著介绍了欧洲大陆学者13篇有关形象学的研究论文,为刚刚起步的中国“形象学”研究的方法、理论起到了指导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比较文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近几十年来,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的学者对西方文学中的“东方形象”、“中国形象”非常感兴趣,进行了深入考察、分析,并建立了富有全球影响的“东方学”,如:图多拉夫的《文化多样性—法国思想中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异国情调》(1994年)、米丽耶·德特利的《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1998年)、顾彬的《关于“异”的研究》(1997年)、纳吉的《形象的渐进—英国文学中的东方》(1996年)等等。在中国大陆,近十年来,关于西方文学中的“东方形象”,也出现了厦门大学教授“周宁”系列研究成果,如:《风起东西洋》(2005)、《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2004)、《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2006)、《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的研究》(2007)、《异想天开:西洋镜里看中国》(2009)等等。
然而,与之相比,“西方形象”的研究领域颇显荒芜,在笔者有限的视野范围内,只看到了孟华主编的《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和王洁群著《晚清小说中的西方器物形象》(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两本专著。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完整、全面的论著对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学所描绘出的“西方形象”作具体的考察与深入的研究。孟著共收入参与“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课题的北京大学十五位师生提交的十八篇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探讨了“西方形象”在中国文学(包括副文学文本)中的变迁轨迹与丰富形态,揭示出异国形象的成因和文化意义,涉及的时间从十六世纪早期西方人来华至二十世纪中叶,尽管关注点不同,但为中国文学中“西方形象”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式。虽然也有些学者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中提及到“西方形象”,但他们仅仅是用来分析中西文化交流关系,论题集中于“中体西用”或“全盘西化”等命题上,对于中国不同时期的作家如何想象、描绘“西方”以及描绘出了怎样的“西方”,没有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王著着眼点于晚清小说中的西方器物形象研究,细致剖析了晚清小说中西方器物形象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虽为一部有开创性的著作,但研究范围仅仅限制在西方形象中的西方器物层面。
近几年来,出现了屈指可数的几篇有关晚清“西方形象”的论文,如:中山大学博士生罗爱华的《观念史背景下的晚清西方形象》(《求索》2008年10期)、《晚清西方形象研究导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曾艳的《近代中国西方形象的建构与演迁——从妖魔化到理想化的言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尹德翔的《郭嵩焘使西日记中的西方形象及其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等。这些论文各具特色,但侧重点不同,没有详细呈现出文本中的西方形象,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本论题是一个没有涉及过,需要真正展开的研究领域。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讨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西方形象”。通过不同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对诸多“西方形象”的书写,揭示晚清作家在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传统儒道文化带来强烈冲击的背景下,如何描述他们视野和想象中的“西方”,和他们所描述的西方与真实的西方之间的差别。作为作家文本中“他者”的“西方形象”,在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方面起到的作用,以及挖掘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和作者不同的文化心理。
基本思路:首先,在全球化语境下考察、论述西方各国与中国社会的互动状况,重点分析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包括作家队伍的结构、知识背景以及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其次,进行文本细读,具体梳理和论析20世纪初以梁启超、吴趼人、李伯元、曾朴等为代表的晚清作家对“西方”的各种描述,不仅寻找其共性,更探寻其差异性,揭示出他们塑造不同特征的“西方形象”背后的原因,探讨作家们在塑造这些“西方形象”时呈现出的态度、寄托的社会理想。再次,论述20世纪初中国作家塑造“西方形象”的思维方式和话语特点,分析他们在中西文化夹击下矛盾的文化心理,弄清他们融合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方式和方法。最后,综合讨论20世纪中国小说中“西方形象”的具体特点、叙事策略以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联系。
本书以形象学、传播学、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理论等为理论资源,采取文本细读的文学内部研究方法,结合文学的外部研究、历时描述与多角度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注重从形象学、文化心理学和后殖民主义批判视角,将文学文本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西方形象”及其与塑造者的特定关系。
注释
[1][法]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转引自陈惇等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2][法]巴柔:《总体与比较文学》,转引自陈惇等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3][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晚清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
[4][英]李提摩太《中国各报馆始末》,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情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5]几道、别士:《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1897年10月11至11月18日,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6]任公:《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1册,1898年,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